当前位置: 首页 >> 统计分析 > 统计分析 >
2015年前三季度衡阳县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来源:办公室    时间:2015-09-28 00:00

衡阳县统计局  

(2015年9月23)

 

今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以农产品产业化为主要抓手,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全力以赴稳增长,综合施策调结构,攻坚克难抓改革,主动作为惠民生,全县农村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一、今年前三季度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1、前三季度农村经济运行总体判断。前三季度,我县农村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农村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的态势。第一产业增加值一季度增长3.0%,二季度增长4.2%,预计三季度增长4.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季度3870元、增长12.9%,二季度6688元、增长11.0%,预计三季度10139元、增长11.4%。

2、农、林、牧、渔及农业服务业发展情况。一是现代农业稳步推进。①粮食播种面积增加,粮食总产保持稳定。全县完成早稻种植面积67万亩,较上年增加0.79万亩,增长1.19%;晚稻种植面积70万亩,比上年增加0.9万亩,增长1.3%。今年水稻生产过程中虽受稻瘟病、二化螟、稻飞虱等病虫害爆发成灾,特别是稻瘟病、二化螟为“三十年一遇”等因素影响,单产有一定程度下降,但由于播种面积有所增加,粮食总产仍可稳定在上年水平。夏收油菜获较好收成,菜籽价格大幅下跌。全县夏收油菜面积70万亩,总产7.4万吨,平均单产120公斤,播种面积、总产、单产同步增长。但由于国家取消了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市场价格大幅下跌。今年新菜籽市场价格的处在3600-3800元/吨低位,比上年每吨跌1000元/吨左右,跌幅达20%以上。由于我县种油农户以出售毛菜油为主,毛菜油市场价格基本稳定,所以市场菜籽价格的下跌对种油农户的效益影响较小。③棉花播种面积减少,生产效益下滑。去年以来,籽棉市场价格一直在5.4-5.8元/公斤的低位运行,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种植积极性,导致今年棉花面积较上年减少30%左右。④蔬菜播种面积稳定,价格总体平稳。蔬菜播种面积与上年基本持平。春季蔬菜体格比上年有所偏高,夏秋季蔬菜价格与上年基本持平。种植烟叶面积1.5万亩,产烟4万担,实现烟叶总产值6000万元。⑥香甜瓜种植面积较去年增加1.87万亩。二是林业生产效果显著。①全面提升绿化水平。今年,全县已完成新造林4.9万亩,其中公路两旁裸露山地造林2.1万亩。完成造林抚育10.78万亩,完成通道绿化1377.6公里,通道绿化居全省之首。②全力维护生态安全。全县森林火灾发生次数较上年同期减少96%,火灾面积较上年同期减少94%;新增湿地保护面积2050.2公顷,正在积极申报织女湖(牛形山水库)国家湿地公园。全力推进林业产业化。今年,已通过改造和新造建成高产油茶基地9.5万亩;通过抚育和改造建成高标准楠竹基地9万亩;以国外松、无性系杉木林为主,建成速生丰产林基地12万亩;以改造紫色页岩为突破口,建成金槐产业基地0.8万亩;以培育红豆杉、楠木、香樟、中药材、林下养殖、森林旅游为主,建成林下经济发展基地5万亩,并成功挤进了全省10个林下经济重点县。引进林业开发种植大户和企业42个,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52个。全县已有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市级涉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林产企业品牌4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通过湖南股交所审核成功挂牌企业1个,已有“天天见”“三香”“岑芳”和“林子”四个林业产业品牌。三是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生猪生产有所回落,草食畜生产稳步发展。目前生猪存栏生猪121.52万头,能繁母猪存栏10.8万头,家禽存笼1375.4万羽,牛存栏7.8万头,羊存栏6.1万头,分别增长-2.3%、-3.8%、4.6%、2.9%、4.8%;1-8月,出栏生猪146.9万头,家禽出笼1463.2万羽,牛出栏1.88万头,羊出栏5.96万头,分别增长1.2%、-1.3%、2.2%、4.4%。四是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强劲。上半年,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4969万元,增长11.3%。

3、主要农产品生产情况。早中稻粮食产量29.91万吨,增长4.35%;玉米播种面积4.66千公顷,产量2.61万吨,分别增长16.5%19%;油菜产量7.88万吨,增长4.6%;猪肉产量11.61万吨,增长1.2%;水产品产量4.42万吨,增长0.2%;牛肉产量2388吨,增长2.2%;羊肉产量954吨,增长4.3%;禽肉产量2.19万吨,负增长1.3%;禽蛋产量2.36万吨,增长2%;春夏收粮食作物产量9194吨,增长4.8%(其中春夏收谷物产量314吨,增长1.5%;马铃薯产量7529.4吨,增长12%;蚕豌豆产量1350吨,下降22%);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0.86万吨,增长2.6%;瓜果类产量18.9万吨,同增长33.76%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1、近年来农、林、牧、渔及农业服务业产值增加值占比变化,粮食、生猪、蔬菜及当地主要农产品产值占比变化等情况。①农林牧渔业及农业服务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2012年为36.0:5.0:48.0:9.0:2.0;2013年为36.3:5.7:46.3:9.4:2.3;2014年为37.1:5.7:45.7:9.0:2.4。从三年数据来看,农业和农业服务业占比逐年提高,畜牧业占比有所下降。2012-2014年主要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分别为:粮食16.9%、17%、17.4%,呈逐年上升趋势;生猪34%、32.8%、32.4%,呈逐年下降趋势;蔬菜7.2%、7.1%、8.4%,2014年较前两年有较大幅度提升;油菜籽3.5%、3.5%、3.3%,呈稳中有降趋势;棉花3.9%、3.7%、3.1%,2014年较前两年有较大幅度回落;牛1.4%、1.4%、1.5%,呈平稳发展态势。

   2、近年来主要农产品产值变化情况。2012-2014年主要农产品产值分别为:粮食15.79亿元、16.48亿元和18.22亿元,生猪31.77亿元、31.89亿元和33.97亿元,油菜3.23亿元、3.41亿元和3.50亿元。棉花3.63亿元、3.63亿元和3.26万元。从数据变化来看,2012-2014年粮食、生猪、油菜产值逐年增加;棉花产值受价格因素影响,前两年持平,2014年有所减少。

三、我县农民收入情况及构成

为全面了解我县农民收入以及农村劳动力结构等情况,我县抽取了7个样本点的70户农村居民户进行农村住户调查,通过常年记账和年终一次性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县农民收入结构进行抽样调查。今年前三季度,我县农村居民收入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收支变化情况。一是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前三季度,预测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39元,增长11.35 %。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5157元,占总收入50.9%,增长11.54%;家庭经营净收入2099元,占总收入20.7%,增长13.75%;财产性净收入264.23元,占总收入2.6%,增长10.71%;转移性净收入2618元,占总收入25.8%,增长9.19%。二是农村居民支出同步增长。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5520元,增长9.92%。

1、工资性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工资性收入增长是拉动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预计前三季度人均工资性收入为5157元,增长11.54%。一是农村居民务工收入增加。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企业及建筑业用工需求扩大,农村居民就业机会增加。二是提高工资标准。部分农村居民从事行政、企事业单位工作增资;在规范调资的带动下,企业也提高职工工资标准,工薪收入的增长对提高农民工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仍然起到主导作用。

2、家庭经营收入占据主导地位。预计前三季度农村居民家庭经营人均净收入2099元,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达到20.7%。其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为1101元,占52.46%,增长29.84%;经营第二、三产业纯收入分别为478元和520元,分别占22.77%和24.77%。第一产业经营收入仍然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中农业和畜牧业经营收入分别为504元和360元,在第一产业经营收入中占比分别为45.8%和32.7%,分别增长12.78%和13.5 %。农业、牧业收入增长主要是出售大宗农产品取得的收入,其中粮食、肉猪、家禽出售得到的现金收入增长最多。农村居民经营非农产业纯收入998元,增长4.37%,其中第三产业收入520元,比上年增加66元,增长13.43%。

3、转移性纯收入及财产性纯收入增长强劲。预计前三季度农村居民获得的人均转移性收入为2618元,比上年增加220元,增长9.19%,其中长期外出务工人员带回或寄回的收入增长10.54%,离退休金、养老金收入增长8.6%(农村60岁以上老人社会养老金由2014年55元/月提高75元/月),农村居民土地征用补偿收入也有较快增长。预计前三季度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为264元,比上年增加25元,增长10.71%,其中农机租金收入增长12.04%,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租金净收入及其他财产性收入增长9.6%。

4、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一是食品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人均用于主食消费支出的增幅明显低于副食和其他食品消费支出。二是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新建住房设施齐全,外部装饰和内部装修质量明显提升。三是交通通讯消费增长快。移动电话在农村基本普及,摩托车和家用汽车成为消费支出的新亮点。四是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继续呈快速增长之势。农民看病难得到相应的改善。五是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向多元化发展。六是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增幅过大。

(二)近年来收入结构变化情况

衡阳县2013~2014年农村居民家庭收入与支出情况

项   目

单位

2013年

2014年

一、总收入

13041.32

14866.07

二、可支配收入

10933.64

12306.42

(一)工资性收入

4976.80

5555.61

(二)家庭经营纯收入

3734.47

4150.35

(三)财产性纯收入

312.28

356.38

(四)转移性纯收入

1910.09

2244.09

三、总支出

11751.84

12546.36

(一)家庭经营费用支出

1696.40

2228.38

(二)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

83.80

83.60

(三)生活消费支出

6439.85

8511.55

(1)食品消费支出

2189.27

2914.26

(2)衣着消费支出

468.12

463.58

(3)居住消费支出

1099.00

1849.47

(4)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支出

471.34

482.28

(5)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

442.52

703.22

(6)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

789.56

1065.25

(7)医疗保健消费支出

570.43

635.08

(8)其它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

409.61

398.41

(六)财产性支出

0

0

(七)转移性支出

214.88

98.29

四、扶贫工作进展情况

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扶贫工作放在重于一切、高于一切的位置上,出台了对全县61个省定贫困村、37个县定贫困村及1.8万户贫困户进行全面结对帮扶的实施方案和严格的考核措施。一是精准识贫。我县通过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确定扶贫户6353户、23776人;扶贫低保户3469户、11078人;五保户101户、154人;纯低保户8414户、27263人;贫困人口发生率接近24.5%。二是结对帮扶。县委县政府从61个县直机关单位抽调108名精兵良将、组成61个扶贫工作组、到57个省扶贫开发重点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如县统计局驻栏垅乡建塘村工作队4月14日就开始进村,队长周孝国坚持与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贫困农户插秧、收割油菜,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就得到了当当地干群的好评。同时,县委县政府确定37个村为县定贫困村,从39个县直机关单位增派74名工作队员组成37个工作队实行驻村帮扶全覆盖。对全县1.8万户贫困户实行结对帮扶全覆盖,县直机关科级干部每人帮扶不少于2户、一般干部每人帮扶不少于1户。乡镇科级干部和站所负责人帮扶不少于2户,一般干部帮扶不少于1户,村干部每人帮扶不少于2户。三是精准扶贫。2015年至2017年,县政府对61个省定贫困村(37个县定贫困村从2016年至2018年)每年解决扶持资金不少于5万元并列入财政预算。同时,从今年开始,采取“扶贫专项资金用活、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农民培训资金切块、部门帮扶资金到位”的方式,大力整合涉农项目资金,要求涉农部门每年项目资金中要有不少于20%的资金用于贫困村和贫困户,98个贫困村平均每村不少于100万元。扶贫资金总量的70%要用于产业扶贫和救济,确保项目资金到村到户。

   五、对四季度和全年经济运行的总体预计和判断

下半年,随着国家启动实施的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成效的逐步显现,以及我县积极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措施力度进一步加大,我县农村经济仍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预计农业增加值增长在4.0-4.5%区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1.5-12.0%区间,完成农业增加值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5%和13.0%的奋斗目标任务有一定困难。

1、有利条件和支撑条件。一是基本面向好。前三季度,我县农村经济主要指标在全市均处在第一方阵,对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打好了较好的基础。二是资源优势强。我县是一个农业人口达102万人、土地面积255.86千公顷,耕地面积69.67千公顷的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大县。“全国粮食生产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两块金字招牌为我县农村经济带来生机和活力,油料、棉花、肉类总产量跻身全国百强县;其他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林木、畜牧、鱼类等生物资源久负盛名;水资源丰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三是基础地位突出。我县是农业大县,也是农业强县。2014年农业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4%,居全省第5位,居全市第1位。农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比重达64%(城镇化率仅为36%),在全省、全市也是屈指可数的。由此可见,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地位,县委县政府将加强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作全县重中之重的工作抓落实。四是现代农业发展迅速。优质稻、双低油菜、金槐、水产品等一批生态产业悄然崛起,为全县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特色农业如西甜瓜种植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以西渡通古、百福、自力、新桥村,金兰的金花村,渣江的马山村等为核心,重点推广香西瓜子71号、8424号、香甜瓜7号品种,计划用2—3年时间打造具有衡阳县地理标志性产品,政府将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西甜瓜种植大户进行扶持。五是规模经营发展较快。依托角山米业、金鲲米业等县内稻米加工龙头企业,西渡等13个乡镇开发优质稻产业化基地22.6万亩,其中高档优质稻基地3.2万亩。依托西甜瓜协会开发西甜瓜2万亩,其中标准化生产基地3000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实施,对稳定农业生产起到积极作用。全县有家庭农场511家,3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13168个。农业重点项目建设推动现代农业产业稳步发展,全县农业重点项目39个,其中市级以上重点项目7个,2015年计划建设投资23.59亿元。六是基础设施逐步夯实。水库防守、山洪防御等工利工程强力推进,高效节水灌溉、旱涝保收面积占总耕地面积达60%以上。全县农机总动力达84.62 万千瓦,机插、机收水平达68 %。

   2、不利因素、不确定因素和面临的困难及问题。一是农业经济发展较慢。农村基础设施仍然滞后,我县地处衡邵干腹地,目前尚有仅40%的耕地面积靠天吃饭,防御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农业现代化进程不快,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差、效益低下。二是种植业受到自然灾害影响。晚稻受二化螟等病虫危害导致产量损失明显重于往年,单产水平将有所下降,同时,晚稻用药成本明显增加,晚稻生产效益将较上年有所下降三是畜牧业发展受到制约。畜禽规模化养殖比例低,抵御市场波动能力差;养殖企业资金缺乏,遇价格波动时周转困难,下半年生猪价格上涨,养殖户积极性得到一定恢复,但到正常发展水平还有一些差距;部分养殖企业养殖过程中科技含量低,常出现投入产出比低于预期目标的现象;产业化程度低,畜禽产品没有形成品牌,市场占有率低,产品附加值低。四是林业经济有所放缓。受政策性影响,我县从今年开始除竹林和经济林外,所有林地全面实施封山育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林业产值。加上今年我县金溪镇等地爆发的竹蝗灾害,对林业生产也带来影响。五是农民缺乏稳定增收的基础和保障。受国际、国内经济下行的影响,农产品价格普遍低迷,农民来源于农业生产经营收入增长不快;工业企业利润下降、建筑和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影响到农民工收入的增加。六是项目推进进度不快。年初发布的农业项目由于建设任务重,资金缺口大,项目推进速度仍不理想,等等。

六、对策建议

(一)抓农业生产。一是突出效益抓粮食生产。下阶段重点抓好晚稻高产创建,加强病虫综合防控等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抓好晚稻田间管理,确保实现全年粮食生产发展目标。二是突出标准化生产抓养殖。落实省政府湘江及其支流污染治理一号工程,突出规模猪场粪污治理工作,加快完成蒸水河西渡、台源、洪市、渣江四个饮用水源保护区26个规模养猪场的关闭、搬迁任务;出台《衡阳县畜禽规模养殖区域划分规划》,加强对规模养殖场提质改造,强化各类项目实施,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实行禁养、限养、适养三区管理;以突破生猪规模养殖为重点,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有效增加规模养殖总量;充分发挥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和行业协会的技术优势,针对中小规模养殖场户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高畜禽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水平;密切关注生产形势变化,加强对产业趋势、供求变化和成本效益的分析预测,深入研究市场供求关系和周期性波动规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引导广大养殖场户合理安排生产,促进畜禽生产稳定发展。是突出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出台《衡阳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抵押登记管理办法》,规范和便于流转抵押。进一步抓好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进培育农业产业重大项目,加强对重点项目建设的服务和扶持力度,加快山苍子、角山米业、农业科技园等省市重点农业产业项目建设进度,以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水平提升。

(二)抓基础保障。一是抓好水利工程。抓好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如期完成解决饮水不安全人数目标任务。二是抓项目建设推进。紧盯年初发布的农业项目,严格按照建设任务和时序任务,倒排工期,抓好项目建设的推进及服务工作。三是抓好农机化推广。加快推广先进适用的新机械、新技术,继续在全县办点示范,举办新机具、新技术培训、现场演示会,提高农民对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四是抓好农业安全。健全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围绕“防汛保安全、抗旱保丰收”的目标,着力抓好防汛调度和抗旱供水工作;加强森林防火体系建设,健全森林火灾防控网络,筑牢森林“防火墙”,彻底扭转森林火灾易发多发局面;抓好重大动物疫病基础免疫,加强疫情监测预警和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坚决果断处置突发疫情,严防重大疫情发生;切实加强粮食、蔬菜、禽畜水产品为重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规范农资经营市场,加强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业机械、中小农具、饲料、兽药等质量监管。

 (三)抓收入增长。以增收为重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抓好全年农村各项工作的同时,开展好短期劳务输出和劳动力的就地转化工作,增加农民劳务收入。用好用活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降低农业贷款门槛,有力支持农业生产。建立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鼓励农村居民通过自身技能创造财富,适当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严格执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断提高社会医疗、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完善现有社会保障制度,消除百姓后顾之忧。

(四)抓农业科技。一是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以公益性服务为主体,以社会化服务为补充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着力构建管理在县,服务在基层的农技推广新体系。二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抓好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技人员知识更新,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三是增加经费投入。着力创新农技推广手段。以农业实用技术为重点,积极培育科技示范户,全力抓好农技推广工作。

(五)抓农村能源。一是加强农村能源建设。重点加强可再生能源建设,大力推广农村沼气、太阳能的建设,推进农村沼气综合利用。二是推广节本增效技术。推进稻草还田和测土配方施肥,推进用地养地结合,促进土壤生态环境和结构的改善。三是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广高效种养模式,实现农业经济利益最大化。

(六)抓农产品转化。我县2014年规模以上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仅为35.7%,居全省47个小康建设二类县40位。今年1-8月规模以上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下降到34.4%,是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任务最滞后的指标。建议相关部门到先进县(市区)取经和学习,并结合我县工作实际,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从而扭转当前的被动局面。

(七)抓涉农企业培育。一是促进企业增加投入、提升能力,实现生产经营的较快增长;二是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争取把涉农企业和社团做大做强。三是探索农业专业协作形式,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八)抓扶贫帮扶。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总要求,有的放矢,精准扶贫。分类制定脱贫计划,落实“五个一”扶贫到户工程(一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个帮扶项目、一套帮扶措施、一名帮扶责任人),通过分类扶贫施策,帮助贫困村改变面貌,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重点要发展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社会保障等事业,有效整合资金,加快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着力解决好贫困村的脱贫摘帽、贫困群众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问题。

(九)抓规划引领。“十三五”规划修编中,要做好农村经济各项指标的协调、细化,确保农村各项工作、各项经济指标都能在规划中得到具体体现。

(十)抓争项引资。一是跑项争资。瞄准国家投资政策方向,完善项目库建设,重点加强农村道路、生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入国家和省、市重点项目库。二是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重头戏,大力发展开放型农村经济,努力开创高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局面。三是资金筹集。与银行进一步对接,争取银信部门贷款支持;积极向上争项争资,争取项目政策性资金;研究用好PPP融资模式,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农村设施建设。

主办:衡阳市统计信息网  地址:衡阳市解放大道16号市政府办公大楼10楼
联系电话:0734-8857855 信访举报电话:12388  邮编:421001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4304000038    技术支持:衡阳市数据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