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六十年的曲折发展,如今的耒阳,已是衡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头雁,是整个湘南地区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响当当的湖南经济十强县市之一。相比解放之初,耒阳的发展是根本性的,是颠覆性的。耒阳人民从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享受了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实惠,正以饱满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投入到耒阳美好未来的构建和创造之中。
六十年,耒阳经济实力实现腾飞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是耒阳经济实现腾飞的六十年。回顾耒阳经济的发展历程,耒阳从经济发展理念、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均出现较大变化。
从发展理念来看,耒阳经济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经济的粗放型发展和原始积累阶段,时间为从1949年到2006年;第二阶段是经济的转型和集约型发展阶段,时间为从2007年耒阳市委明确提出经济转型到现在。第一阶段,耒阳经济依托资源、交通、地理、人文等优势,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凸现,发展危机若隐若现。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2007年耒阳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果断提出经济转型,开创了耒阳发展一个崭新的篇章,耒阳发展从此从资源消耗型、分散经营型经济步入一个向资源节约型、规模型、效益性转变的经济发展轨道。
从发展速度来看,耒阳发展速度是相当快的。总体规模方面。耒阳地方生产总值1949年仅为0.45亿元,到2008年已达161.44亿元,因为核算体制变迁和可比价格因素的影响,我们不好计算年均增长速度,但我们不妨作一下粗略的比较,六十年前的GDP仅为现在以亿元为单位的GDP小数点后的零头!人均占有量方面。耒阳人均GDP仅为88元,到2008年耒阳人均GDP已达到14731元,也就是说,人均GDP从原来的两位数增加到现在的六位数!GDP增速方面。GDP1952年到1992年年均增速低于10%,其中,1952年—1978年为7.4%,1979年—1985年为4.2%,1986年—1992年为5.27%。但1993年以来,GDP年均增速达12.2%,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
从经济的质量来看,耒阳经济结构逐步实现了优化升级。五六十年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主导地位。1965年农业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的73.3%,第二产业占9%,第三产业占17.7%。这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产业结构比。七、八十年代,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在市域经济中的比重上升,第一产业农业比重逐步下降。1989年全市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农业占46.6%,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占25.1%,第三产业占28.3%。九十年代,随着农村乡镇企业的高歌猛进,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到九十年代末期,三次产业的比例已相当接近,但农业比重仍高于另外二次产业。2000年第二产业首次超过农业,成为全市的主导产业。2008年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为23.1:42.2:34.7。在结构优化的同时,能源消耗逐步下降,生产效益同步提升。
农村经济稳定增长。耒阳农村经济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建国初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二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现在。解放初期,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了空前高涨。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广大农民大搞兴修水利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奠定了目前农村生产条件的基础,使农村生产条件得到初步改善。到2008年,全市有水库274座,其中,中型水库3座,2008年末有效浇灌面积 58.52万亩,旱涝保收面积49.59万亩。但是由于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民吃的是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再次被大大的调动起来。农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进行精耕细作、开垦荒地和科技应用,农业得到大大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是主要农产品产量成倍增加。2008年粮食总产量51.6万吨,是1949年的5.34倍。平均每年递增2.83%;棉花产量1115吨,是1949年的65.59倍,平均每年递增7.22%;油料作物产量36438吨,是1949年的107倍,平均每年递增8.1%;水果产量62670吨,是1949年的302倍,平均每年递增9.99%;生猪出栏135万头,是1949年的33.75倍,平均每年递增6.04%。200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22010万元,是1949年的177.87倍。二是农业科技不断进步。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2008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53.9万千瓦时,比1990年增长了2.98倍。其中,各种拖拉机4093台,农用汽车640台,农用排灌机械4.3万千瓦时,水田耕整机8675台。全市机耕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0.09%。优良品种得到推广。2008年优质稻产量已达15.49万吨。新的耕作方法不断涌现。大棚蔬菜、抛秧法等相继出现。近年来,耒阳市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形成了以省龙头加工企业绿海粮油为龙头的优质稻种植业,以温氏集团、新五丰为龙头的养殖业,以隆平高科为龙头的制种业,以耒阳烟草公司为主导的烟草种植业。休闲农庄逐渐兴起并发展迅速。2008年全市已有休闲农庄19家,其中湖南星级休闲农庄3家。
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解放初期,耒阳工业基础相当薄弱,只有粮食加工、机械修理、煤炭开采等少数几个工业行业,且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大多数是手工作坊。194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仅152万元。改革开放后,耒阳实施“兴工强市”战略,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为契机,加强工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布局,优化工业结构,把矿产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工业经济在改革和发展中不断壮大。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全市形成了以煤炭、电力、机械、化工、冶金、制衣、水泥等为主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煤炭成为耒阳市的支柱产业。尽管近年推进经济转型,但煤炭工业产值仍约占耒阳市工业总产值的1/3强,煤炭产业的发展还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电力以大唐耒阳市电厂和韶能集团耒阳电力板块为主。2008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03.6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657812万元,工业对GDP贡献率达43.2%。规模工业不断壮大。2008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达122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15296万元。在规模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完成产值235139万元,重工业产值1380158万元。园区工业突飞猛进。1992年创建耒阳市经济开发区,同年12月批准为省级开发区。先后建立了东江工业园、余庆工业园、蔡伦科技园等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很好地发挥了产业聚集效应。2008年园区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22.22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6.10亿元,都占全市的1/10强。
服务业逐步走向繁荣。一是交通运输业得天独厚。耒阳地处交通要道,京广铁路线、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环市区通过,武广高铁在耒阳建站,还有320省道,总之,耒阳交通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道路设施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2008年全市拥有民用运输汽车4642辆。全社会完成货运量2074万吨,客运量1482万人/次。二是邮电通信业发展迅速。2008年全市共完成邮政业务总量 3747万元,是1949年的623倍,平均每年递增11.32%。2008年末有固定电话10.97万户,是1952年的429倍。耒阳还有移动用户21.12万户,宽带用户8763户,这些解放之初是不可想象的。三是耒阳居民服务业增长强劲。文化服务快速提升。共有歌舞厅185个、网吧135个、电子游戏厅45个、音像行40个、剧团4个、演出经营场所2个、书店46个、艺术培训点10个、美术经营点2个、电影院1个、印刷厂14个、打印店48个、书店46个。休闲场所层出不穷。佰金翰、金色皇朝、酷男靓女、漂亮宝贝、快乐无罪等各领风骚。大大小小休闲娱乐场所遍地开花。
城乡消费市场兴旺。建国后,国内商业由于政策化的变化发展很不平衡。建国初期是以私营商业为主体,国合商业所占的毕生较少。随着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形成以国营商业为主导,以合作商业为依托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社会主义统一市场。195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79万元,其中国有经济占78.6%,个体经济仅占3.1%。文化大革命期间,市场货源严重短缺,商品品种单一,商业体制形成了国营商业独家经营的局面,市场不活跃,供求矛盾加剧。这期间,商业网点减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徘徊不前,平均增长率不足4.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流通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三多一少”的开放式流通体制基本形成,而单一的所有制形式转变为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单一的经营渠道改变为多渠道经营,单一的经营方式转变为多种经营方式。2008年耒阳有限额以上的批发零售企业24个,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32亿元,是1952年的331倍,平均每年递增10.71%。除市第一综合市场、蔡子池蔬菜市场、灶市综合市场等传统市场继续发挥强大商品流通功能外,一大批专业市场兴起,体育馆建材市场、水果市场、水产品市场、金盆家居市场、金南果蔬市场、丰源建材市场等相继建成并发挥作用;一大批新兴业态如雨后春筝般出现。步步高百货、佳福乐超市、国美电器、金珠茂业、旺客隆超市、新世界购物中心竞相发展;民心大药房、心连心大药房、百姓福药房等一批药品零售业快速发展。耒阳住宿和餐饮业发展相当充分。2008年限额以上的住宿餐饮企业达11个。三湘明珠大酒店均达到四级标准,新华大酒店达到三级酒店标准。旅游业迅速发展。按照打造“一人一泉一区”的工作思路,整合旅游资源,打造品牌,到2008年全市共有大小宾馆酒店287家,床位10880张。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9.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600万元。
财政与金融实力明显增强。财政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耒阳财政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建国初期实行的供给财政,一切财政收支由中央统一制订,支出逐级拨付。后来实行分级管理,扩大地方财政权限,增加了财源。1957年全市财政收入达461万元,是1952年的1.6倍。“文革”期间,财政收支保持基本平衡,年平均增幅为6.5%。从1985年开始全市经济持续增长,财政收收支也大幅度增长。1985年-1993年,全财政总收入从1942万元迅速增加到7470万元,年均递增18.3%。1994年起,实行分税制,耒阳财政收入仍保持较快增长,1995年财政总收入突破亿元大关。2008年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0.13亿元。银行信贷方面。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呈现出爆炸式增长。1949年,全市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仅1.1万元。到1952年,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达到9.1万元,短短三年时间,增长7.27倍。1957年达到80.9万元。1978年达到467.2万元。1989年上亿元,达到1.33亿元。2008年末则达到92.17亿元。保险业方面。从最初的3家中国人寿、人民财险、平安保险,1985年保费收入116万元,理赔支出38万元,到2008年发展到17家保险公司入驻,实现各种保费收入2.5亿元,各种理赔支出1134万元。证券业方面。衡阳万联证券1999年进入耒阳,近年每年实现交易金额数十亿元,佣金收入1000多万元。
六十年,耒阳基础设施焕然一新
耒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耒阳人以勤劳、朴实、敢作敢为而闻名。耒阳人以自己独到的精神,谱写了一首基础设施建设之歌。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解放初期,耒阳是一个一穷二白的烂摊子。经过六十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年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农村公路建设近年来加速发展。先后实现了“乡乡通”和“村村通”。目前全市已实现所有乡镇通水泥路、所有行政村通水泥路或柏油路。全市有国道57.5公里、省道77.24公里、县道339.9公里、乡道713.9公里、村道2600公里。农电改造加快,农村用电实现了同网同价。农村水利设施大大改善。毛泽东时代实行了大兴水利,形成了覆盖面广阔的水利网络。近年水利设施得到修缮。农村通信设施日渐完善,移动信号基本覆盖整个农村。农村固定电话实现了村村通。乡镇有线电视用户达61000户,通有线电视的村达275个。
城市建设方面。耒阳城市建设可谓日新月异。解放初期,耒阳市区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1986年耒阳由县改市以来,耒阳城市建设阔步前进。耒阳实行了“北扩东移”的扩容计划,先后建成了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2008年底,耒阳市建成区面积已31.5平方公里,是建市初期的4.5倍。城市道路总面积193公里,增加22倍;路灯5300盏,增加了120倍;公共交通车辆346辆,增加了26倍,自来水年供水量1887万立方米,增加了2.4倍,园林绿地面积1119公顷,增加了34.1倍。城镇化水平达到40.47%。耒阳已跻身全省九座中等城市行列,一座崭新的城市在湘南大地崛起。
六十年,耒阳社会事业翻天覆地
随着经济的发展,耒阳市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教育、卫生、广播电视、体育、社会保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8年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448所,其中,中等职业学校4所,在校学生4300人;普通中学62所,在校学生53749人;小学381所,在校学生98790人。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是1949年的13.63倍。专任教师9442人,是1949年的10.8倍。耒阳二中、耒阳一中先后成为省重点中学。
卫生事业蓬勃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耒阳卫生条件很差,居民健康水平很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医疗卫生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卫生机构由1949年的1个发展到2008年的63个,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网络基本形成,城市社区都设立了医疗卫生室。全市有卫生技术人员2819人,其中医生1018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显著下降。1998年各种传染病的年总发病率已下降到 25.7例 /万人,总死亡率下降到3.4‰。天花、霍乱、疟疾、麻风等病已基本消除,人民的健康水平已大大提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36岁增加到71岁。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解放初期,耒阳没有正规的运动场所。近年来,全市加大了对体育事业的投入。1997年建成市体育运动中心,该中心是一个大型的综合性体育运动场所,不仅能满足日常开展体育运动的需要,而且还能承担全国性比赛。2007年建成市文体会议中心,进一步提升了耒阳市体育文化设施档次。1997年成功举办全国首届舞龙精英赛,2007年举办全市首届运动会。全市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竞技水平也有很大提高。群众体育社团组织发展迅速,市体育总会归口管理的单项体育协会已达19个,全市各体育协会和俱乐部共有会员14000人。体育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市已有篮球场880个,门球场30个,400米田径场6个,游泳池4个,健身房23个,体育馆4个,羽毛球馆2个。
广播电视事业逐渐成形。广播从有线收音站发展到无线调频台;电视从只有一差转台到建立有线电视台和耒阳电视台。2008年末,有线电视用户达10.9万户,全市广播电视覆盖率已达99%。
科技事业不断推广。2008年,全市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945人,是1987年的6倍,每万人中拥有科技人员102.76人。六十年来,全市共完成研究和开发项目819项,其中科研计划309项、星火计划62项、成果推广417项和工业支撑计划11项、农业支撑计划10项、社会发展支撑计划9项,全市科研成果的应用率为79.2%。市插秧机厂刘镇南发明的系列插秧机1978-1982年先后三次荣获国家发明奖,在全国推广和应用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社会保障事业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工作从无到有,并逐步完善。解放初期,还没有社会保障的概念。一系列社会保障措施都是逐步实施的。到2008年,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为59746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36608人,参加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65847人,城镇居民医保正式启动,参保人数达81650人;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人数36831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3654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6519人,农村低保户占全市农业人口的3.5%。
六十年,耒阳人民生活日新月异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耒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朝多层次、高档次方向发展,各种生活方式缤彩纷呈。
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解放初期,农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十分低下,仅靠耕耘土地获得一点微薄的收入。1949年,耒阳总人口47.3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5.02万人,非农人口只有2.32万人。到1982年,全市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才169元,收入低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以农村为突破口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使农村居民发展生产、多渠道增加收入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民收入迅速提高。随着沿海的发展,内地出现一股强大的打工潮,耒阳每年向沿海输出10多万人,农民工为耒阳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入,成为耒阳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央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加大了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措施力度,农民收入出现了多年没有的连年快速增长势头。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78元,比1982年增长34倍,年均增长14.55%。城镇居民受耒阳经济活跃、就业渠道广阔、工资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自主经营政策多等因素的推动,收入保持快速增长。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55元,是1982年的44倍,年均增长15.66%。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解放初期的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吃得饱、穿得暖,再到现在的吃讲营养、穿讲漂亮、住讲舒适、行讲方便的小康型生活转变。1982年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283.8元和166.52元,2008年分别增加到9313元和4090元,增长32.8倍和24.6倍;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986年分别为13.86平方米、11.57平方米,2008年分别提高到39.23平方米和39.44平方米。从年末家庭耐用品拥有量看,改革开放以前,城乡居民家庭耐用品拥有量几乎为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汽车、电脑、空调等高档消费品逐渐进入普通居民家庭。
2008年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6辆、摩托车16辆、助力车16辆、家用电脑54台,彩色电视机150台、空调112台、移动电话170台;农村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摩托车8辆,彩色电视机98台、移动电话112台、电冰箱30台。从生活方式来看,人们的休闲娱乐时间大大增加。各种休闲方式缤彩纷呈。 [供稿:耒阳市统计局 徐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