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统计分析 > 统计分析 >
衡阳市经济转型升级与节能降耗研究
来源:衡阳统计信息网    时间:2015-09-29 00:00

  衡阳市当前正处于工业化转型和城镇化加速期,开始步入中高速增长和转型升级的“新常态”,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能源资源拥有量的多少、能源资源利用率的高低、能源消费的方式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环境。经济、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的新矛盾、新问题,转方式、调结构、推动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衡阳市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迫切要求,是不断增强衡阳市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能力,加快建设文明、美丽、富裕和谐新衡阳的必由之路。 

  一、能源消费和转变经济发展关系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经济发展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和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实现增长的方式。通常,经济发展方式可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粗放型发展方式就是依靠要素数量上的扩张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其特征主要表现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集约型发展方式就是通过提高要素质量和生产效率来实现经济的发展,其特征是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和可持续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从常规发展转变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不仅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还追求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其实质就是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与发展阶段水平的匹配和协调。 

  二、衡阳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初现成效 

  近年来,衡阳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创新发展理念,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努力转变发展方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一)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衡阳市三次产业结构不断升级,GDP中三次产业比由2010年的18.6:45.5:35.9调整为2014年的15.2:46.8:38。2014年全社会从业人员与2010年相比,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提高了2个百分点,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上升了3个百分点和3.5个百分点。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民收入增速加快,城市化率2014比2010年提高4.02个百分点,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7006元增至2014年13242元,5年内增幅达到89%。 

  (二)科技进步明显加快。2014年,衡阳市全社会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58538.9万元,比上年增长5.6%,比2011年增长53.3%,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项目数达到1215项,同比增长17.3%;其中R&D项目546项,占全部的科技项目的44.9%,同比增长44.4%。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开展R&D活动的工业企业109家,占规模工业的10.9%,比上年增长75.8个百分点;规模工业中,大中型企业为275家,其中,开展R&D活动的企业有50家,占比达到18.2%,比上年增长85.2%。创新产出能力明显提高,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申请专利1128件。其中,发明专利400件,比上年分别增加142件和70件,分别增长14.4%和21.2%;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的比重为35.5%,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研发机构数为81家,同比增长6.6%,其中,大中型企业拥有研发机构数达到了42家,占比达到51.8%。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科技机构人员达到2159人,其中,博士生111人,硕士生251人,本科生1114人。科技机构的经费支出也达到了43233.2万元,占R&D项目经费内部支出31.5%。 

  (三)节能降耗取得良好成绩。2014年,衡阳市万元GDP能耗为0.727吨标准煤,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7.1%, 降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72个百分点;2011年至2014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1.17%,已提前超额完成“十二五”万元GDP能耗下降16%的目标。2014年全市规模工业中六大高能耗行业实现总产值(现价)822.04亿元,占当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3.05%,比2013年下降3.67个百分点。  

  (四)居民生活用电增加。2014年全市城乡居民生活用电为254740.26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1%,占全市电耗的19.9%,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用电为145405.77万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3.9%,占比11.4%,乡村居民用电为109334.77万千瓦时,同比增长7.4%,占比8.5%。 

  (五)消费有效拉动经济增长。2014年,全市消费增长速度超过了GDP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25.51亿元,同比增长12.8%,比同期GDP增幅高出2.9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营业额为736.39亿元,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为89.12亿元,分别比2013年增长12.7%和12.8%,比2010年分别增长55.9%和21%.呈现各类型消费市场共同繁荣的局面,消费逐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三、制约衡阳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 

  衡阳市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仍属于传统的粗放型。在当今经济发展同时即要环保节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衡阳市经济要在增速、结构与改革三方面取得更科学的平衡,助推经济发展的各种要素已不同以往,衡阳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合理高效的产业结构是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实现经济集约增长的基础条件。近年来,衡阳市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但仍存在很多问题。2014年衡阳市三次产业比例为15.2:46.8:38,服务业的发展滞后,服务业比重不仅低于世界平均64%的水平,而且低于低收入国家平均48%的水平。从第三产业内部构成看,存在结构低水平的状况,金融、咨询、技术服务等生产型服务业水平不高,主要还是以生活型服务业为主导。 

  (二)经济增长依靠高投入支撑。2010-2014年,衡阳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598.13亿元增加到1767.01亿元,年均增长33.2%;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472.12亿元增加到825.51亿元,年均增长13.9%,投资增幅明显高于消费。衡阳市的投资长期偏高,高于全省投资平均水平。投资高于消费会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诸多困难。 

  (三)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加强。2014年,衡阳市R&D经费支出15.85亿元,R&D经费占GDP的比重为0.6%。国际经验显示,R&D经费占GDP比重小于2%的国家,基本处于技术引进与应用层次;具有较强引进、消化、吸收能力的中等发达国家,一般在3.3%以上;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发达国家全部在4.5%以上。从科技创新的经费投入看,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137337.1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0.59%,占比不足1%。与国际OECD标准规定的5%的要求相差甚远,企业研发投入明显不足。 

  (四)社会发展与节能降耗、减排压力增大。社会发展的加快同样增加能源消耗。一是人口增加。2014年全市常住人口730.34万人,较上年增加5.34万人,按现在的耗能水平,因人口增加每年将增加能耗约1.34万吨标准煤。二是居住面积增加。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6.33平方米,农村42.83平方米,按新增加常住人口计算,住房面积新增加了约211.34万平方米,建筑能耗同比增长11.7%。三是生活水平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用电器逐渐普及,生活耗能继续加大。四是城镇化率提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常住人口不断增加,2014年全市城镇化率48.52%,较上年提高0.42个百分点,和2010年相比,城镇化率提高4.02个百分点,城镇常住人口增加17.63万余人,能源消耗增加约4.5万多吨标准煤。五是随着衡阳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增加,减排的压力依然较大。六是城市发展加快。如城市亮华工程的发展,公共休闲娱乐场所的增加等等,使电耗能耗进一步增加。 

  四、衡阳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节能降耗的对策 

  绿色GDP的显著特征是增长动力实现转换、经济结构实现再平衡。面对当今经济发展新要求,要有勇气挣脱既有观念和经验的束缚,以舍弃固有发展方式的胆识和魄力,坚定不移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开启衡阳市提质、增效、升级、节能环保的发展新阶段。 

  (一)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发展方式。要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深化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强化政府、企业和公民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一是各级政府部门要克服“重增长、轻发展”的理念,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时,要把经济发展与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结合起来,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确保人们生活福利水平的提高,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良性循环;二是要引导企业克服“重生产、轻环保”的理念,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做好“三废”达标排放,保护环境不受污染,实现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协调发展;三是要在全社会加大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和教育,强化全民可持续发展理念,包括节约资源理念、保护环境理念和绿色理念等。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目前,衡阳市的三次产业构成为15.2∶46.8∶38,与三次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向“三二一”转换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要促进衡阳市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完成“二三一”向“三二一”的结构转变。根据衡阳市实际,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尤为重要。要明确衡阳市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完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划,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提升生产型服务业规模和层次,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打破服务行业垄断。衡阳市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定位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本密集、耗能少、环境友好的先进制造业上,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有效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培育若干具有国内外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三)加快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加速效应",它是促进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提升地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衡阳市应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优化创新环境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依托全市各类高校、科研院所,通过实践锻炼,培养造就一批精通科研与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加强重点领域自主创新,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引进和消化国际先进技术,加快建立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如生物制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研究开发对传统产业技术进步具有重要带动作用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及成套技术。 

  (四)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属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态。衡阳市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发展循环经济是涉及企业、区域、产业、自然、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应继续加大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力度,特别是加强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充分发挥价格、税收、金融、财政等经济政策对衡阳市循环经济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推行清洁生产,把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转向预防和全程监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益的节约型发展方式。引导衡阳市企业研究、引进、消化清洁生产的新技术和新工艺,推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环境标志认证,推广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产品生态设计,对消耗高、污染重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制度,引导企业通过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创建循环型生产方式。 

    (五)注重提高劳动者素质。世界银行的研究显示,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每增加1年,GDP 就会增加9%。当前,衡阳市劳动力素质与经济发展已经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不协调,特别是中高级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的缺口较大。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迫切要求衡阳市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变劳动力资源优势为人力资本优势。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结合起来,积极推动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局面。同时,制定相应配套政策措施,发挥人才使用和流动机制的作用,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实现人力资源的市场化合理配置。

主办:衡阳市统计信息网  地址:衡阳市解放大道16号市政府办公大楼10楼
联系电话:0734-8857855 信访举报电话:12388  邮编:421001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4304000038    技术支持:衡阳市数据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