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统计分析 > 统计分析 >
沐党恩巨变谱华章 展作为奋进新时代
来源:衡阳市统计局    时间:2021-07-27 17:12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衡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

百年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又领导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衡阳市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全市人民积极探索,改革创新,艰苦奋斗,勇往直前,走过了一段开放图强、奋进崛起的伟大历程,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百业兴旺、从食不果腹到全面小康、从内陆封闭到创新开放的历史性跨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大力推进"一体两翼"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全方位历史性成就。

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一)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新中国成立初期,衡阳经济基础极为薄弱,1952年地区生产总值仅3.27亿元,经过长期努力,1978年增加到15.96亿元。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济总量快速扩张,1993年首超百亿,2008年跃升千亿,2015年攀升至2千亿,2018年突破3千亿,2020年达到3508.50亿元,是1978年的219.83倍,1979—2020年年均增长9.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由1952年的96元上升到1978年的288元后,2006年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327元,到2019年又提高至46174元,比1952年增长479.9倍。

(二)城市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衡阳曾作为全国26个老工业基地之一,在改革开放之初引领发展风潮。进入新时代,衡阳加快转型升级,城市能级不断提升,2017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湘南地区中心城市,2018年成功跻身国家大城市行列。衡阳还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抗战纪念城"、"国家园林城市"称号,拥有湖南第一家综合保税区 和国家级高新区,先后列为国家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省城镇群产城融合综合试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2018年衡阳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荣获全省唯一的国家"守信激励创新奖",入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2021年,衡阳市被确认为"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成功跻身全国50个"科创中国"试点城市行列。

(三)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提高。外贸规模不断扩大。新中国成立初期,衡阳外贸落后失衡,进出口规模十分有限。改革开放以后,全市对外贸易快速发展。1989年,衡阳市开始有自营进出口,到2020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302.4亿元,是1989年2463倍。开放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五定班列、无水港、公路口岸、铁路口岸、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产业园等为衡阳架通了连接世界的桥梁。2019年,衡阳入榜"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排名第64位。自2008年该榜单建立以来,衡阳第五次入围。利用外资大幅增加。新中国成立初期直至上世纪70年代,全市利用外资渠道单一、规模很小。改革开放后,市场准入不断放宽,投资环境持续优化,引进外资规模大幅增加。1984年衡阳首次引进外资项目,当年合同利用外资达8.8万美元;1985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5.65万美元,外资到资破零;2020年实际利用外资18.15亿美元,是1985年的11600倍。

(四)财政实力不断增强。新中国成立初期,衡阳财政十分困难。195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仅0.23亿元。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张,财政收入实现快速增长,1994年全市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进入新世纪后,财政收入实现连续跨越,2010—2013年财政总收入从100亿元到200亿元的突破,仅仅用了3年时间,2020年达到265.43亿元。1951—2020年全市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9%,其中1979—2020年年均增长13.2%。财政实力的壮大为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经济结构、切实改善民生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2020年,全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80.6亿元,是1978年的368.5倍,年均增长15.5%。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中国成立初期,衡阳属典型的农业社会,1952年农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2.9%。1952-1978年,随着"重点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实施,工业占比迅速提高,到1978年,工业占比由1952年的5.4%提高到32.8%,而农业占比则由62.9%下降到47.2%。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的同时,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继续快速发展,第三产业也得到大力促进。2016年,第三产业占比达到46.5%,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呈"三二一"型,农业、工业、服务业协同发展。之后,第三产业引领格局进一步巩固,到2020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2.6:33.0:54.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0.3%、48%和41.7%。

(二)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文革"期间,与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相适应,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基本上没有民营经济。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所有制理论认识的重大飞跃,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民营经济获得大发展。2020年,全市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2518.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1.8%。民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城乡结构趋向合理。新中国成立初期,衡阳城镇化水平很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5.3%。改革开放前,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制度的藩篱,城镇化进程缓慢,1978年城镇人口比重为12.4%。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使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大量的乡村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比重明显上升,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到2019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了54.93%。

三、产业升级稳步推进

(一)农业生产稳固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衡阳农业生产基础单薄,"靠天吃饭"现象明显。改革开放以后,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农产品供应丰富多样,农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2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782.11亿元,是1949年的259.8倍。农产品日益丰富,粮食产量317.54万吨,是1949年的4.5倍;油料产量32.54万吨,是1949年的295.8倍;水产品产量28.41万吨,1949年的88.8倍。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2020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596.07万千瓦,是1949年的31.7万倍。拥有大中型拖拉机3.15万台,收获机械8905台,水稻插秧机3600台,农机总量达到86.5万台(套)。全市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为53.2%,其中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9.1%。农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金甲岭萝卜、衡山红脆桃、衡东黄贡椒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全市现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26家,其中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78家;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共计8434个;家庭农场突破两万个。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壮大,大量农民工、中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人员加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

(二)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衡阳工业部门十分单一,工业产品产量低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衡阳工业发展进入腾飞期,工业经济逐渐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20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835.33亿元,比1978年增长214.3倍,年均增长12.8%。工业门类日益齐全。2020年, 在国家划分的41个规模工业大类行业中,衡阳已覆盖了37个行业大类,行业覆盖面达90.2%。工业生产能力日益增强。2020年,全市原盐产量256.06万吨,比1970年增长1346.7倍,年均增长15.5%;十种有色金属产量71.42万吨,比1983年增长34.4倍,年均增长10.1%;变压器产量10583.8万千伏安,比1962年增长5290.9倍,年均增长15.9%;钢材产量179.89万吨,比1957年增长5995.3倍,年均增长14.8%。工业新动能加快孕育发展。近年来,衡阳大力实施产业强市,以"八大基地、八大工程、一轴三廊、十四条产业链"为核心,并在产业链建设、园区升级、企业发展、要素支撑、营商环境、产业升级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2020年,尽管受疫情冲击影响,衡阳高技术工业和高加工度工业仍增长14.6%、5.7%,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高9.2、0.3个百分点。园区工业比重不断提升。2020年,衡阳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含省级集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到达69.1%。

(三)服务业迅速成长。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8年,衡阳服务业总体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进入发展快车道。对经济贡献不断增强。到2020年,衡阳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907.5亿元,是1978年的596.1倍,占GDP比重达到54.4%,比1978年提升了34.3个百分点。随着服务业总量越来越大,服务业在拉动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对全市经济贡献越来越大,已成为当前衡阳经济主导产业。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消费总量持续扩大。崇盛国际、步步高、万达、杉杉奥特莱斯、弘阳等商业品牌日益繁荣,阿里巴巴、天猫商城、美团等知名电商企业纷纷落户衡阳。202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94.34亿元,是1950年的1993倍。金融服务水平极大提升。2020年,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4292.5亿元,其中住户存款3105.5亿元,是1978年的5348倍;保费收入112.98亿元,是1988年的248.6倍,保费赔款给付34.96亿元,是1988年的128.9倍。此外,住房保障、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领域服务水平也大幅提高,以南岳为龙头、城区为中心、市县为基础、景区景点和旅游项目为支撑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四、基础建设成就巨大

(一)交通运输飞跃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衡阳交通十分落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衡阳大力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1189"立体交通格局基本成型,区位优势逐步放大。到2020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1万公里,是1949年的73倍;全市100%行政村已通水泥路;高速公路实现了从无到有,2020年通车里程达到668公里。高铁、航空成为大众出行方式,2020年衡阳东站旅客发送量和到达量分别为466.2万人和476.3万人,成为省内第二大高铁站;南岳机场2019年旅客吞吐量110.29万人次,2020年受疫情影响达到86.09万人次。湘江黄金水道通江达海,建成衡阳港丁家桥港区、松木港区等4个千吨级以上港区,开通水运集装箱衡阳-长沙—上海班轮航线。民用车辆拥有量迅猛发展,1953年,全市仅为100余辆,2020年达到111.87万辆,其中民用汽车70.12万辆,个人轿车35.56万辆。

(二)邮电通信突飞猛进。新中国成立初期,衡阳邮政通信发展水平很低。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全市加大邮电通信业投资力度,邮电通信业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近10年来,随着信息化发展,特别是光纤、4G、5G等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互联网+"相关政策推出和网上购物的普及,邮电通信业加速发展,新兴业务不断涌现,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2020年,邮电业务总量达到505.42亿元,是1950年的9.36万倍;其中邮政业务量27.88亿元,电信业务量477.54亿元,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覆盖城乡、通达全国各地的邮电通信网络。固定电话用户从1978年的0.6万户发展到2020年的74.2万户;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用户从无到有,2020年分别达到594.61万户和177.55万户。快递业发展迅猛,2020年快递业务总量6148.82万件,是2014年的9.0倍。

(三)城市建设加速推进。新中国成立初期,衡阳地区经济萧条,城市基础设施破旧落后。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衡阳在城市建设上加大投入,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主城区规模扩大近5倍,高新区、立新拔地而起,武广新区建设如火如荼,滨江新区、来雁新城初具规模;衡南新县城、耒阳武广新城、衡东河西新区等从无到有。太阳广场、莲湖广场、岳屏广场、火车站广场、杨柳公园、平湖公园、生态公园、南湖公园等一大批休闲景观丰富百姓生活,湘江两岸风光带、蒸水风光带、耒水风光带等设施防洪观光休闲兼备,石鼓书院、抗战纪念城等文化坐标提升城市品位,外环路、衡州大道、船山东(西)路、蒸湘蒸阳南北路及延伸线、二环路等城市主干道拉开城市骨架。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环保项目持续推进,幸福河改造全面完成,老城改造、旧城整治、城市亮化、文明城市创建扎实开展,成功创成全国卫生城市。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科技实力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初期,衡阳科技发展水平落后,科研人员和机构短缺。近年,衡阳持续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实力显著增强。科技队伍建设不断加强。2019年R&D人员16829人,R&D人员全时当量为10229人年,其中基础研究人员872人年,应用研究人员1202人年,试验研究人员8154人年。2021年4月,衡阳"春潮雁聚"专项行动,一次性成功签约引进152名博士;首创"UP"(University & Park)模式,2019年当年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项目8个。成立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智库,吸纳院士专家、行业领军人物81人。科研机构平台不断完善。全市现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个;高新技术企业数量415家,小巨人企业84家,中小型科技企业472家,院士专家工作站23家。科技投入不断加大。2019年全社会R&D经费内部支出46.16亿元,是2009年的5.6倍,年均增长18.8%。高科技成果不断增多。2019年衡阳市R&D活动中专利申请数为2478件,发有效发明专利数2178件,发表科技论文5187篇。近年来,衡阳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9项、湖南省科学技术奖励48项。

(二)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衡阳教育水平低下,人口文化素质整体较低。上世纪50—70年代,基础教育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2020年底,衡阳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099所,在校学生152.52万人,教职工10.74万人。学前教育发展迅速。2020年,全市毛入园率提升至93.4%,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8.8%。义务教育资源优化。为适应城市化的迅速推进,衡阳市实施了中小学布局调整,撤并部分偏远中小学,新建和改扩建一批义务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学校,确保了全市教育资源的合理供给。普通中学专职教师数量从1978年的21330人增至2020年的34555人,增长了62.0%。高等教育规模扩大。至2020年,全市拥有普通高等院校14所(含分校),在校学生224146人,教职员工9764人;高校共有院系科119个,开设专业467个,有硕士研究生授予点28个,博士研究生授予点5个。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改革开放后,衡阳着手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研究和制定了发展职业教育的规划。至1987年,全市中专、中技、职业高中共招生8432人,2020年,全市普通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共招生2.48万人,是1987年的近3倍。

(三)文化事业欣欣向荣。新中国成立初期及以后相当长时间里,物质水平的普遍低下造成人们偏重物质上的追求,公共文化服务十分薄弱。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注重精神需求,文化事业得到快速发展。1978年,全市仅有1座广播电台,广播人口覆盖率50.2%;至2020年,全市拥有电视台9个,电视人口覆盖率99.9%;广播电台8个,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9座,综合人口覆盖率99.9%;全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5个,省级21个。近年来,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成功申报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国保单位数量增加至15处。全市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1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3个,公共图书馆14个,博物馆、纪念馆17个。全市2752个行政村(社区),全部建成合格文化服务中心;"公共文化服务进社区"的衡阳经验获得国家层面推介,并成功创建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文艺创作硕果累累。截止2020年,全市共创作歌曲、美术、戏剧、书法作品11万余件,获"群星奖"等国家和省级大奖2000余个,40件作品获省"五个一工程奖"。群众文化生机勃勃。近年来,全市每年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500余场次,送戏下乡1000余场,送电影下乡5万余场次,送图书20万余册。

(四)医疗卫生长足进步。新中国成立初期,衡阳卫生医疗水平低下并且主要集中在城镇。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公共卫生领域投入不断加大,医疗科技水平迅速提高,医疗卫生体系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高。1978年,全市仅有医院、卫生院 1123个,床位数12740张,技术人员13000人。到2020年底,衡阳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4618个,其中市直医疗卫生单位12个,三级医院9个,二级医院61个,民营医院92个,建制乡镇卫生院14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7个,行政村卫生室2360所;设置病床4.83万张,每千人拥有病床数为6.62张;共有执业(助理)医师1.85万人,执业护士2.66万人,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2.53名,执业护士3.64人。共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32个、住院医师规范化及全科医生培训基地9个、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5个、博士后工作站4个(在建的3个)。大湘南区域医疗卫生中心成功落户衡阳,将主要服务衡阳市、郴州市、邵阳市、永州市等地,辐射湘赣粤边地区。到2023年,衡阳还将建成大湘南地区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实现大湘南地区重点病种患者区域内诊疗比例达到95%以上。

(五)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衡阳体育发展非常落后。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衡阳坚持"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体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设施场地日益完善。改革开放初期,全市仅有1座规模较大的体育馆,1987年新建了市游泳馆;到2020年底,全市拥有体育场地16367个,其中体育馆34座。运动场1553个,游泳池61个,社会足球场81片,各种训练房906个,7县市均建成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群众体育丰富多彩。元旦环城赛跑、8.8全民健身日群体项目、船山杯环东洲岛游跑比赛、全民健身嘉年华、市直机关足球联赛、千人广场舞、湘江徒步环保行等群众体育活动已经成为衡阳群众广泛的体育项目。竞技体育硕果累累。衡阳先后培养和输送一大批优秀运动,获得了大量的世界级奖项:岳明汉城第十届亚运会上双向飞碟团体冠军;巴塞罗那第二十五届奥运会双杠、吊环、体操团体3枚银牌;第十三届亚运会上女子体操、艺术体操金牌;第34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平衡木冠军、第27届奥运会上高低杠第二名;连续三年在世界运动会世界锦标赛上获竞技健美操六人操团体金牌;多哈亚运会上男子水球团体冠军;第八届亚洲游泳锦标赛男子双人3米板冠军、2011年世界跳水锦标赛一米板银牌、2011年国际泳联跳水大奖赛蒙特利尔站比赛男子双人3米板冠军;2016年室内田径世锦赛男子三级跳远冠军、里约奥运会田径男子三级跳远项目季军、雅加达亚运会跆拳道女子57公斤级决赛冠军等等。同时,1988年、1992年、2000年的全省青少年运动会上,衡阳蝉联金牌、奖牌和团体总分三项第一;在湖南省第八届运动会上衡阳获金牌85.5枚、奖牌207枚、团体总分2214.5分,三项居全省第二位。2018年成功承办湖南省第十三届运动会、省十届残运会,取得金牌总数全省第一的历史佳绩,被誉为"全省最好、全国一流"。

六、民生福祉厚植增优

(一)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居民收入持续增加。202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479元,是1985年的61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05元,是1985年的56倍,城乡居民收入实现了从百元到万元的跨越。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从无到有,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消费水平持续改善。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居民消费水平的大幅度提高。202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7527元,是1988年的24.3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063元,是1988年的22.6倍。2020年,全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77%,比1985年下降32.7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94%,比1985年下降25.29个百分点。

(二)社会保障不断加强。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8年,社会保障层次较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市委、市政府积极构建覆盖广、层次多、保基本、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到2020年,全市三大社会保险总参保人数超600万人次,基本实现参保全覆盖。城乡低保实现年内"两连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实现"十六连调",完成残疾人"两补"提标。医保实现市级统筹,"两病"门诊用药得到保障,国家集采药品及时落地。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各项任务。2016年,衡阳市是湖南省脱贫攻坚二类地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对象15.06万户44.6万人;原有395个省级贫困村,并村后为322个;1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祁东县。到2020年,衡阳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实现了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一百年风华正茂,一百年风雨兼程。回望百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衡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为今后长期稳定发展积累了雄厚的物质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衡阳将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扎实推进"一体两翼"建设,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现代化新衡阳,谱写衡阳发展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供稿:综合研究室)



主办:衡阳市统计信息网  地址:衡阳市解放大道16号市政府办公大楼10楼
联系电话:0734-8857855 信访举报电话:12388  邮编:421001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4304000038    技术支持:衡阳市行政审批服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