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统计分析 > 统计分析 >
扬帆发展日月新 毓秀衡州写辉煌 ——党的十八大以来衡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来源:衡阳市统计局    时间:2022-09-27 10:31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和重大风险挑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衡阳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在推进改革开放中铸就了新辉煌,在加快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了大跨越。这十年,是衡阳市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的十年,是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的十年,是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衡阳新篇章的十年。

一、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一)经济总量接连跨越。衡阳经济总量逐步扩大,接连跨越两个千亿关口。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1603.79亿元提升至2021年的3840.31亿元,增长了1.4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8.2%。2022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06.4亿元,增速4.7%,全年有望突破4千亿大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22625元增加到2021年的57909元,增长了1.56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9.0%。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2021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8978美元,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

(二)财政实力不断增强。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全市财政实力日渐雄厚。2021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3.9亿元,较2012年增长35.7%,其中,税占比67.1%,较2012年提高18.2个百分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57.3亿元,较2012年增长83.1%。

(三)金融保险稳步发展。2021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701.30亿元,比2012年增长1.6倍。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221.95亿元,比2012年增长3.6倍。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比68.5%,比2012年提升29.6个百分点。全市上市公司累计达到4家。证券交易额6402.38亿元,比2012年增长4.5倍。全年保险公司原保费收入106.92亿元,比2012年增长1.8倍。

(四)城市名片更加闪耀。衡阳作为全国26个老工业基地之一,在改革开放之初引领发展风潮。进入新时代,衡阳加快转型升级,城市能级不断提升。被明确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获批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十四五"首批国家物流枢纽、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先行先试示范城市及湘南地区中心城市。获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入围"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中国外贸百强城市""中国营商环境百强城市"。衡阳国家高新区升格为副厅级单位,获评国家双创示范基地。2021年,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成功获评"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国家区域重点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更加名副其实。

二、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发展活力日益增强。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的推广和落实,进一步加速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从2012年到2021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占比由18.1:38.8:43.1调整为11.6:33.9:54.5。从近十年的变动趋势来看,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呈现持续稳步下降的态势,但农业基础地位依然牢固;第二产业的比重保持总体平稳,呈现稳中加固、稳中趋优的态势;第三产业的比重呈现上升态势,经济活力不断增强。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体现了衡阳经济呈现基础牢、韧性强、活力足的良好发展态势。

(二)就业结构更趋合理。全市就业结构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就业人员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分配逐步优化,农业劳动力转移加快,不仅提高了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将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由2012年的45.4:19.9:34.7转变为27.2:23.4:49.4。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下降18.2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提高3.5个和14.7个百分点。

(三)区域发展逐步平衡。经济结构的变化加速了城镇化进程,城乡人口流动更加频繁,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城镇人口由2012年的333.26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365.71万人,城镇化率由47.13%提高到55.23%,提高了8.1个百分点。全市县域经济形成了特色突出、竞相发展的新格局,经济总量不断攀升。全市县域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1374.60亿元提升至2021年的2441.42亿元。其中,地区生产总量超过300亿的县(市)有6个,耒阳市、常宁市突破400亿元。

三、三次产业各具特色,内外贸易蓬勃发展

(一)新农业成为经济发展"生力军"。衡阳围绕培育壮大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支柱产业和特色品牌,出台特色产业扶持政策,深入实施农业"百千万工程"、"8135"战略、"六大强农行动",特色产业成为农民致富的新亮点。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527.15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796.87亿元,年均增长4.3%。由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在衡南县双季测产达到1603.9公斤,再次刷新世界纪录。黄花菜、湘黄鸡、黄贡椒、茶油、茶叶等一批特色产业脱颖而出,"衡阳油茶"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获国家认定,南岳区获评"中国寿茶文化之乡",祁东县获评"中国黄花菜之乡"。2021年,"两品一标"有效认证数达251个。

(二)制造业筑牢工业强市"新高地"。全市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坚定不移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培育新动能,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持续加快。2013-2021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2%。围绕"一核两电三色四新"十大主导产业集群发展,"衡阳制造"迎来二次腾飞。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总数达1191家,十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营收)3360亿元。输变电产业集群、常宁市水口山‬铜铅锌产业集‬群获评省先‬进制造业‬集群,衡阳盐卤化工产业集‬群获评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对象。输电变‬产业集群将代表湖‬南参加国‬赛。

(三)服务业引领转型升级"加速跑"。市委、市政府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营造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有力推动了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行业的蓬勃发展。2021年,全市活跃电商企业超过5千家,丰家洲文化科技产业园、人力资源现代产业园、富江金融中心建设加快推进,衡南县成功申报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2093.12亿元,是2012年的3倍,年均增长9.1%。其中,金融业、其他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竞相发展,年均分别增长8.9%、10.9%,成为助推服务业持续增长的新动能。

(四)内外贸唱响经济循环"主旋律"。全市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积极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2年的740.2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812.8亿元,增长了1.4倍,年均增长10.5%。近年来,衡阳市以航空、铁路、综合保税区等口岸平台为依托,积极开展海铁联运,不断拓展国际物流大通道。全市进出口总额由2012年的127.71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373亿元,增长1.9倍,年均增长12.8%。成功获批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中欧班列正式开通,与德国、巴拿马等主要进出口国家和地区实现外贸"倍增",与"一带一路"沿线60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进出口额46亿元以上;对外贸易合作遍及全球161个国家和地区。

四、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城市发展日新月异

(一)项目"规模化"程度逐年升级。全市始终牢牢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稳增长的牛鼻子,以大投资促进大发展,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努力打造投资洼地,连续十年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逐步完善"五制一平台"项目机制,全市项目建设规模逐年升级。2013-2020年,全市累计施工项目15331个,平均每年有1916个项目落地衡阳。在重点项目带动下,2013-202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2%;2021年计划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850个,是2012年的5.5倍。

(二)交通"枢纽化"格局初步形成。衡阳市委市政府坚持"枢纽化"导向,积极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构建了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立体综合交通网络体系。"14纵9横"的干线公路骨架基本拉通,6条铁路纵横交错,高铁网络基本覆盖全市域;湘江黄金水道通江达海,衡阳港丁家桥港区、松木港区等4个千吨级以上港区建成并投入使用;南岳机场一期改扩建任务完成,开通航线数量达18条,通航航点达30个;大浦通用机场一期建成投用。全市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衡阳加快中心化进程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三)城市"中心化"建设加速推进。全市大力开展"聚力中心化攻坚年"行动,不断强化中心意识、彰显中心作为、加速中心进程。区域消费中心加快形成,步步高、万达、杉杉奥莱等商业综合体日益繁荣,解放路城市商业中心、江东片区、高新片区商业副中心等城市商圈日趋成熟。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大湘南区域医疗卫生中心、省级区域中医诊疗中心落户衡阳。市中医院被列为省级区域中医诊疗中心项目建设单位。全市每千人拥有病床数提升至7.41张,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数提升至2.78名,医疗资源总量稳居全省第二位。区域教育中心建设进展明显,南岳学院、船山学院在衡转设落地,普通高等院校达15所,普通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达48所,各类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区域应急中心建设取得突破,区域应急救援衡阳中心启动建设,携手华胜天成共建智慧应急平台,应急救援能力不断提升。

五、科技事业发展迅猛,创新成就硕果累累。

(一)科技投入持续加大。衡阳的科技创新事业快速发展,科技投入稳步增加。全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由2012年的11.7亿元快速增加到2021年的73.97亿元,增长了5.3倍,R&D经费投入强度由2012年的0.73%增加到2021年的1.93%,创历史新高。2020年,全市R&D人员共21488人,其中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R&D人员分别达到16543人、217人和4728人。

(二)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十年来,衡阳市委、市政府坚持创新首位战略、科技强市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科创衡阳"标签日益清晰,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成功获评"科创中国"试点城市。2021年,全市授权专利6420件,是2012年的7.4倍。培育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7家,创建省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9家,获得省科技奖励11项。首创校企合作引才"UP"模式,举办"春潮·雁聚"专项行动,举办企业发展"船山论坛"。

(三)新兴动能快速崛起。随着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形成新的增长点、增长极。202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44.15亿元,是2012年2.2倍,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6.7%;规模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26.7%,高加工度工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33.2%和11.2%;衡州大道数字经济走廊加速建设,2021年全市数字经济产值超过1200亿元。

六、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生态环境长足进步

(一)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全市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着力稳市场主体稳就业,不断提高民生福祉,拓宽增收渠道,居民生活质量持续提升。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13-2021年,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保持基本稳定,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8万人。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20270元增长到2021年的41364元,年均增长8.2%。同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10519元增长到2021年为23499元,年均增长9.3%。消费水平持续改善。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居民消费水平的大幅度提高。2021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2012年的14901元增长到2021年的29206元,年均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2012年的6380元增长到2021年的20574元,年均增长13.9%。居民消费结构也改善明显。2021年,全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62%,比2012年下降9.1个百分点。

(二)社会保障全面推进。衡阳积极构建覆盖广、层次多、保基本、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2021年末,三大社会保险总参保人数超600万人次,全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分别为3.47万人和14.16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逐年上调,医保实现市级统筹,乡镇全科医生实现全覆盖。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32.24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2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省级贫困县祁东县成功摘帽,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三)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十年来,衡阳扎实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推进河长制工作,衡阳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空气更清新。2021年全市人均水资源1599立方米,平均年降水量1330.6毫米,总用水量31.97亿立方米,44个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97.73%,湘江干流衡阳段水质年均值达到Ⅱ类标准,13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2021年全市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4天,优良率91.5%,空气污染综合指数为3.58;PM10、PM2.5年平均浓度分别为54微克/立方米和35微克/立方米。2021年末有公园28个,公园面积862.52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95%,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98.08%,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星海闪耀,时节如流,十年奋进路沉淀着衡阳人民的智慧与汗水。展望未来,衡阳将奋楫扬帆"闯创干",凝心聚力"中心化",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担当国家区域重点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新使命,努力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供稿:综合研究室刘涛)



主办:衡阳市统计信息网  地址:衡阳市解放大道16号市政府办公大楼10楼
联系电话:0734-8857855 信访举报电话:12388  邮编:421001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4304000038    技术支持:衡阳市数据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