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全市就业形势总体平稳,但受疫情防控、经济发展大环境形势影响,就业动力减弱,压力犹存。 一、基本情况 初步统计,一季度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30万人,同比下降6.13%;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人数0.93万人,同比下降20.86%;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人数0.17万人,同比增长32.73%;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9%。 (一)保重点群体保就业 着力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尤其是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就业。2022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为14104人,通过跟踪联系、就业指导、专场招聘、兜底安置等服务措施,截至3月底,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9.76%,新增598个见习岗位,实有见习岗位总数3740个。对退役军人、农民工重点加强信息对接,加强技能培训,落实就业创业保障政策,扩宽外出务工和就地就近就业渠道,促进就业增收。对就业困难群体提供"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精细化服务,严格落实企业吸纳就业社会保险补贴"直补快办"等政策,推动就业困难群体稳定就业。 (二)优就业服务促匹配 今年,为帮助企业解决招工稳工难题,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就近地就业,开展衡阳市2023年"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招聘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双线运行,重点开展以"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援企稳岗""春暖农民工""专场专项"就业服务活动,助力衡阳重点用工企业招工和就业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截至3月31日,衡阳市人社局开展政策宣传187场、专场招聘168场、发布岗位67976个。先后推动常宁市的"四个一"工作机制、直播带岗"云端对接"、全市信息共享助推跨区域"双向奔赴、打造"24小时不打烊"免费超级人力资源市场等新举措。 (三)强职业培训提技能。2023年一季度全市完成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2313人,其中企业职工培训3968人,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培训6133人,创业培训1153人,其它失业重点人群培训1059人。3月7日-10日,举办2023年衡阳市充分就业社区(村)建设业务骨干培训班,培训重点围绕"充分就业社区(村)建设"的工作内容进行解读,认真学习高校毕业生和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政策和措施,邀请了资深职业指导师对基层工作人员如何有针对性开展职业指导进行了专题辅导,并就群众较为关注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担保贷款政策进行政策宣讲。 二、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从一季度全市就业情况分析看,专业技术人员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的缺口仍然较大,其中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缺口最大,用工缺口为6025人。而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求职者则过剩,2027人不能如愿求职到这些职业。在本季度"需求小于求职缺口最大的前50个职业"排名中,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有21个职业。无论从发展环境还是人才政策激励方面我市远不如成珠三角、长三角等大城市,导致高端人才请不来、留不住。企业盈利空间不断压缩,企业提高待遇的空间不高,用人成本过高,客观上导致招人难。 (二)重点群体就业仍需重点帮扶 一是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再创历史新高,达1158万人,并且高校毕业生就业从众性和趋同性显著,"追求稳定的职业"成为大学生的主流择业观,相较于一般企业,更偏好选择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体制内机构,就业弹性持续降低,就业市场缺乏活力,造成应聘上岗及实现稳定就业的人员较少。二是企业招工需求减弱,影响了对我市高校毕业生及农民工的用工需求量。高校反映,今年有入校招聘毕业生需求的企业大量减少。三是对招用人员的待遇偏低。薪资待遇普遍偏低。相比于沿海地区,一般高校毕业见习工资在2000多,有些本市企业的见习工资低至1000多,待遇较低,无法吸引高校毕业生留衡就业。县园区的相似企业相同岗位的薪资普遍偏低,企业竞争力偏低,导致本地农民工大量外流,据县工业园区企业反馈,普遍存在招工难的问题。 (三)重点行业就业形势严峻 当前年轻人对职业发展和工作时间灵活性要求更高,制造业企业近年来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严峻用工形势——产业工人空心化问题日趋突出,年轻人"宁愿送快递也不进工厂",即便是招到了人也留不住人,居高不下的用工成本甚至已成了不少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障碍。企业在用工方面存在管理人才、设备操作、维修等技术人才以及普工人员缺少。招普工难,留住高精尖技术人才更难。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现有员工1800人左右,与校企合作,年后已陆续到岗100人实习生,主要以观摩学习为主,缺口普工一线人员100人左右,高尖技术型人才20人左右。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提升劳动者素质和技能培训 构建多主体职业技能培训供给格局,努力提高培训质量,扩大培训规模。一是支持企业开展职业培训,提升员工技能。对企业新录用符合条件人员开展岗位技能培训的,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对参加失业保险1年以上的企业职工或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可申请技能提升补贴。二是通过衡阳高校资源弥补市县一级职教中心人力不足的困难,通过高校优秀教师团队承担高水平的培训任务,用来改善专业技术性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 (二)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 为劳动者就业创业提供政策扶持。鼓励高校毕业生在新就业领域自主创业,对创业毕业生,按规定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简化担保手续,对符合条件的落实免除反担保的要求。同时,对灵活就业毕业生,落实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措施,推进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并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支持,提高灵活就业保障水平;不断完善有利于灵活就业的社会保障体系,监督平台企业行为,规范其与劳动者权益有关的制度规则等,提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积极营造稳就业浓厚氛围。广泛运用各类媒介,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宣传国家、省、市稳就业决策部署和支持就业创业政筑措施,切实提高政策知晚率,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要选树一批促进就业创业工作典型经验、典型人物和受困企业主动作为、迎难而上、逆境突围的先进典型,及时开展宣传,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就业有为、创业有功、共同致富的浓厚氛围。 (供稿:社会科刘心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