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质量做好冬油菜生产统计工作,切实提高冬油菜生产数据的准确性,真实反映油料扩种的决策部署在各地落实情况,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关于开展2025年油料生产情况专项调研的通知》(农村司函〔2025〕9号)要求,衡阳市统计局组成专项工作组,组织七县市于4月初开展了冬油菜生产及夏收预计情况专项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方式 本次专项调研采用第三方机构核验与实地调研核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按照文件要求,抽取15个村进行调研,其中第三方机构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和无人机核验10个村,自持无人机核验2个村,实地调研核查3个村。 二、调研情况 (一)样本单位调研情况 本次专项调研的15个样本村,冬油菜籽播种面积台账数据为17948.75亩,核验面积为18760.29亩;实际播种面积比台账面积多810.79亩,差错率为少报4.3%。其中无人机核验的10个村,台账面积为10468.98亩,核验面积为12101.69亩;实际播种面积比台账面积多671.94亩,差错率为少报5.6%。 无人核验的10个村中,8个村实际面积大于台账面积,2个村实际面积小于台账面积。实际播种面积与台账面积吻合度最低的村为93.6%,最高的为135.6%。 (二)台账建设情况 本次调研抽查了祁东县和下辖两个乡镇的报表和台账。同时,要求12个县市区逐级建立冬油菜籽播种面积台账并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市局,县级台账数据分列到乡镇,乡镇台账分列到村。从台账上看,数据做到了上下一致,没有发现“分村合计大于乡镇、分乡镇合计大于县”的情况。整体上台账建设情况良好,但核查中发现,台账建设和报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基础台账有待夯实。在乡镇调研时发现,台账中存在个别村油菜播种面积大于耕地面积的情况,通过座谈了解到,村级耕地面积并没有及时更新,沿用的是以前的田亩数据,不是最新的无人机飞测数据,有的村飞测后耕地面积有增加。同时,从农业农村部门了解到,部分荒山和滩涂也发动群众进行了油菜种植。 二是个别村存在表实不符。据个别县反映,存在个别社区(居委会)为了减轻报表负担,不愿意报表农业数据,一直作为非涉农社区存在,县级核查时发现了这种情况,我们及时要求县市区进行专门核查,在填报乡村振兴统计监测一套表时把漏报的街道和社区纳入了统计,也把它们纳入了农业综合统计的报表范围。 三是基础台账数据有待完善。台账建设整体上是在去年12月初就完成了,与核查调研存在时间差。中途部分农户进行扩种和移栽,造成实际播种面积大于台账面积。衡东县杨林镇杨林村油菜台账面积1073.95亩,实际核查时1456.45亩,台账上报后村里又组织群众扩种约400亩(荒田、旱地恢复)。还有部分栽种在非耕地上的面积,比如房前屋后、道路两旁以及滩涂、林地、园地种植的油菜籽,没有按统计制度的规定计入到台账中,多数村组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完善调整。个别村组冬油菜统计台账建设不规范,根据种子肥料的发放情况进行数据测算,测算结果往往与实际播种面积有较大出入。 (三)冬油菜生产特点 专项工作组采取召开座谈会、现场走访、实地核查等方式,全面了解了冬油菜生产情况。通过调研了解到,我市冬油菜籽生产呈现以下特点: 1.种植意愿增强。衡阳市素来有种植油菜的传统习惯,而且油菜给农户带带来的经济效益比其它农作物更高,加上国家相关政策扶持与补贴力度大,农户种植意愿增强。祁东县年前召开油菜生产工作座谈会,听取农技人员、种油大户的意见和建议,共商油菜生产发展大计,种油大户、农机社会化服务大户、农技中心工作人员表示,大多数农户非常愿意利用冬闲时间种植油菜,用油菜杍榨油食用。 2.服务力度加大。各县市区农业部门在育苗、移栽、施肥和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发动农业种植专家、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印发技术资料,让各项技术落到实处。部分乡镇听取群众呼声,对农户反映的粮田排水、灌溉不畅、水渠淤塞等问题,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3.推进示范创建。全市上下大力实施油菜单产提升行动,积极推进油菜示范创建,集成推广“三沟”配套、适期播种、合理密植、控旺促壮、普施硼肥、油菜菌核病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配套推广高效专用机具,集中打造一批典型样板和标杆,示范带动油菜大面积单产增幅。衡阳县在库宗桥镇主办全省油菜花节,“龙凤呈祥”的太极图案栩栩如生,成为了网红旅游打卡胜地。衡南县重点打造“两节五片”(宝盖“黄金海岸”油菜花节和泉湖“二月八”农耕文化节暨油菜花节以及宝盖、花桥、三塘、车江、泉湖五个样板示范片)。耒阳市在大市镇高标准打造了一个油菜高质高效万亩示范片,在遥田、黄市、夏塘、永济各创建了一个集油菜高产示范和观光休闲的农旅融合基地。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尽管冬油菜生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以下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稻稻油的推广需要更加精准指导。座谈中了解到,随着粮油水旱轮作项目的推广,一些双季稻种植大户油菜种植意愿非常强烈。但是传统油菜品种生长期约210天,导致早稻、晚稻、油菜茬口衔接非常紧凑,很辛苦。短生长期的油菜新品种仅需170天左右,可以实现茬口有序衔接,相当于可以抢回一轮冬季作物生长时间。技术上需要农业农村部门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 (二)油菜产业需要进行延链补链。在生产性服务方面,由于油菜籽对烘干机精度要求高,国产烘干机达到不要求,国外烘干机又太贵。比如三九牌烘干机,烘油菜籽的一台28.5万元,比烘稻谷的贵13万元左右,因此很少企业愿意做油菜籽烘干服务。我市油菜面积、产量均居全省第二位,是国家重要的油菜种植基地,年油菜籽产量达36万吨;目前,我市以油菜籽加工为主的省级农业产业化企业仅3家(安合、展望和誉湘龙),年加工能力22万吨左右;还没有一家在省内叫得响的菜籽油产品品牌。 (三)病虫害联防联控难度增加。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生产中的一大难题,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由于春季雨水较多,在一定范围内出现油菜菌核病发病危害的可能性增大,一旦成灾,严重丘块可减产50%以上。我市是全省冬油菜种植优势区,种植户对根肿病防治的措施有力,每一个技术指导组均有至少一名高级农世师领衔到各村组指导,一旦个别植株出现根肿病就早早地拔除掉,没有出现成灾现象,但也不可忽视其影响。 (四)机械化收割的毁损率过高。油菜在全市种植东范围较广,涉及平原、丘陵到山地等各种地形地貌,极大地增加了机械化作业的难度,大型机械设备难以在一些区域得到有效应用。座谈中了解到,油菜具有籽小易落的生物特性,多数种植户缺乏高效智能的机械化解决方案,机械化收割的毁损现象较为突出。与本地专业收割队相比,河南等一些外地专业收割队在亩产上要少三四十斤左右。 (供稿:农调队何登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