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政府网站

衡阳市住房公积金 衡阳市住房公积金

您好!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工作动态 >  新闻动态 > 

马斯洛理论让我读懂幸福

发布时间:2020-11-18 来源:衡阳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通讯员 高勇)马斯洛理论,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依次由低到高排列为五个层次:一是生理需求,即吃、喝、拉、撒、睡等动物性需求;二是安全需求,即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需求;三是社交需求,即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四是尊重需求,即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的需求;五是自我需求,即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如自我实现、人生价值、发挥潜能等获得的需求。

幸福是什么?幸福的本质就是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得到兑现,由此产生的满足感,也就是实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即幸福来源于实现的需求,实现了什么样的需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幸福。范伟主演的电影《求求你表扬我》有一段对幸福生动形象的描述:"幸福就是我饿了,看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别人穿了一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了,你就比我幸福。"话粗理不糙,直观回答了幸福的现实意义,幸福是一种开心、快乐的感觉,一种获得的满足感,有需求,获得了,就满足,就幸福。

从马斯洛理论可以看出,幸福应具备必要的物质基础,离开这个基础谈幸福,无疑是纸上谈兵、水中捞月。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是生存需求,是谋求幸福的第一步。幸福不是暂时的开心快乐,应是持续的,有保障的,因此要有足够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人是群居动物,有情感需求,爱情、亲情、友情不可或缺,才会更加愉悦。同时,人与人之间相处,彼此渴望得到对方的认同,通过自身的发展和成就,实现自身价值,取得群体的尊重,这才是幸福终极意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幸福是一个从物质上升到精神的心理历程,物质上的获得感、环境中的安全感、情感上的归属感、群体中的尊严感、事业上的成就感,构成了幸福内涵的基本格局。

物质可以带来快乐,但一味追求物质或沉湎于物质的享受甚至过度贪婪,而没有升华精神层面,这绝不是幸福,顶多算是"猪一样的幸福",这种幸福只是昙花一现,不可持续,甚至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小学课本中《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俄国作家普希金用童话的方式诠释了这个道理。故事讲述一个贫穷的老渔夫在海边抓住了一只有法力的金鱼,金鱼为求生承诺满足老渔夫的任何愿望。在老太婆的怂恿下,从满足木盆子、新房子、贵妇人、女王的愿望到竟然要做海上霸主,面对贪得无厌的老太婆,金鱼忍无可忍,毫不留情把她打回原形,只得到原来的一所破房子、一条破船、一个破网。童话是现实的写照,现实生活中这样活生生的案例又何尝鲜见。比如媒体关于拆迁户的报道,某地因修路需要拆迁一批房子,一些拆迁户仅仅以满足自身的物质利益为出发点,对拆迁的房子坐地起价,狮子口大开,硬生生逼得别人花高价改道或绕道,自己不但没得到丝毫补偿,还给自己的居住环境造成了极大不便,落得个损人不利己的双输局面。早些年还有一些拆迁户因为拆迁获得了一笔不菲的补偿金,他们并没有拿这桶金发展自己、提高自己,而是抛弃了勤俭持家的本性,专心追逐物质享受,花天酒地,几年后坐吃山空,又重回原形。更有甚者染上了毒瘾和赌瘾等恶习,最终导致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制造了一曲曲人为财死的人间惨剧。正如一些人追悔莫及的恍然醒悟:"早知如此,还不如当初不要那些钱财"。诚如斯言,没有修好道行,钱财就是个祸害,注定与幸福无缘。

现代高压力、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尽管收入尚可,物质生活极大改善,但很多人充满焦虑,为房子焦虑,为孩子焦虑,为未来焦虑。几年前,某媒体记者就幸福这个话题对社会大众进行了随机采访,见面就问:"你幸福吗?"原以为成竹在胸的答案却遭到了大众一致的无情嘲讽。按照该记者的思维,你吃穿不愁,衣着光鲜,就应该幸福,没有理由不幸福。但他忽略了幸福的层次内涵,幸福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单从低层次的物质上讲,大多数人的回答是肯定的,但从其它层次上讲,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物质上有获得感,但缺乏安全感、归宿感,"看得见的城市,回不了的家",揭示了一部分人发自心底的恐惧和迷惘,物质富有而精神压抑,谈何幸福不幸福,这就是焦虑的根源。所以,类似"你幸福吗"的提问既显突兀又过于笼统,被大众吐槽也就不足为怪了。

优渥的物质基础匹配丰富的精神生活无疑是幸福的,但简单的物质匹配高尚的精神也可以幸福。"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对于向往爱情的男女,爱情要比面包贵,自由的爱情就是幸福。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其乐",对于志在圣贤、心存君国的谦谦君子,修身治家做学问就是幸福。"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对于有信仰、有抱负的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以人民的幸福为幸福,以民族的幸福为幸福。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四十年的高速发展,主要矛盾已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精神文化生活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这一转变透露一个重大信号,即社会的基本物质文化需求已得到满足,现正向着更高层次的美好生活目标迈进。特别是经过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覆盖了大面积的贫困人口,极大地改善和增进了民生的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考察中指出:"这仅仅是一个开头,好日子还在后头。"简朴的话语催人奋进,令人向往,同时也勾勒了一幅幸福的构架图:"好日子"不仅仅是"手里有一个肉包子,身上穿了一件厚棉袄,茅房里蹲了一个坑",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层面上有个质的飞跃,更多的人享有更多的安全感、归宿感、尊严感、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