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技术科 发布时间:2025-09-02
衡科提复〔2025〕1号(A类)
李文革委员:
《关于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提案》已收悉,现将办理相关情况函告如下。
近年来,全市科技工作坚持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通过整合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强链、补链、延链,建立企业、高校、政府等多方共同参与、良性互动的创新合作机制,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23年全市研发经费投入92.04亿元(2024年11月统计部门发布),投入强度达2.2%,同比增长12.8%,增速位居全省A类地区第三。衡器产业园镭钼科技第四代核反应堆用液位测量系统研制与示范应用获批全省仅10个的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省十大技术攻关项目率为公司"新一代光子晶体光纤陀螺"通过了省厅现场验收,大井医疗获省重点研发专项立项。我市15个项目获湖南省科学技术奖,其中,衡阳华菱钢管参与的"极端工况油气开采和输送用钢材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二是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服务衡阳智能衡器计量产业园打造中部计量新高地,配合省科技厅专门为产业园编制了《湖南省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产业链技术创新图谱(智能计量衡器)》。目前,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南华大学等一批科研院所和高校与园区建立了合作关系。市农科院与中国科学院合作成功立项"中国科学院前瞻战略科技先导专项(A类先导专项)",建立了核心示范区1000亩。2024年获批省级科技成果中试基地2家(仅次于长沙),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家、科普基地8家,新增省级孵化器2家、众创空间2家、新型研发机构1家,为产业提质升级提供了更多优质平台支持。
三是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桥梁,大力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产出了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我国首台100kW超高功率工业光纤激光器、首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肝癌诊断试剂盒相继研制成功,正快速推广应用。我国第一台磁约束核聚变仿星器装置正加速落地。2024年开展科技成果对接暨投融资项目路演活动10余场次,发布技术需求239项,促成16个项目完成与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合作签约,签约金额总额达4000余万元。全市建11家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县市区工作站,基本实现全覆盖建设目标任务。实现技术合同交易成交额357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高校技术合同成交额5.6亿元,同比增长343%;在衡高校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达26%,提升11个百分点。
四是积极引育科技创新人才。衡阳市持有效来华工作许可证78人,位居全省第二。入选国、省人才项目数量再创新高。我市3名企业人才入选国家人才计划,全市新增湖南省高层次人才12人,新增"三尖人才"23人,新增省杰青、优青各4人。湖南金凯循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颜群轩获批国家科技创业领军人才,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宁澔如获批湖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实现了衡阳企业国、省高层次人才零的突破。
五是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成功举办2025首届全球天使祝融峰会,通过"峰会+专场招商+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模式,探索"基金招商+以商招商+科技成果转化"的衡阳样板,持续提升产业"含新量""含金量",科技创新已经成为衡阳城市品质和城市形象一张靓丽名片。持续开展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改革,全年累计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18.16亿元。2024 年全市白名单企业已达3422家,惠及科技型企业602家,有效助力了科技型企业纾困解难。
二、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是创新主体培育不足。高企、科小持续高位增长压力大。部分传统企业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重视程度不够,缺乏长远的创新战略规划。二是创新人才短缺。相比沿海发达地区,我市在吸引高层次人才方面缺乏优势。本地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的人才与产业需求存在一定脱节,高端创新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相对匮乏。三是创新政策落实不到位。创新政策宣传力度不够,部分企业对相关政策了解不深,导致政策利用率不高。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障碍和难点,如政策执行标准不明确、审批流程繁琐等。四是创新协同机制不完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还不够紧密,存在信息不对称、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难以形成高效的协同创新合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还存在薄弱环节。五是创新资金投入不足。尽管财政科技支出有所增长,但总体上科技创新资金仍相对短缺。社会资本对传统产业科技创新的投入积极性不高,风险投资、资本市场等对传统产业创新的支持力度有限。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完善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二是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提高人才待遇,改善人才生活和工作环境,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来衡发展。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三是优化创新政策环境。加大创新政策的宣传和解读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让企业和科研人员充分了解政策内容和申报流程。对现有政策进行梳理和评估,及时调整和完善政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四是完善创新协同机制。加强政府引导,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鼓励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产业关键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加强技术交易市场、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建设,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服务。
五是加大创新资金投入。政府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建设等。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的信贷支持,鼓励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社会资本参与产业提质升级。
2025年6月17日
责任领导:李征洪 承办人:陆朝助
联系电话:0734-8855758
抄 送:市政府办(2),市政协提案委(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