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监督科 发布时间:2025-09-02
衡科提复〔2025〕5号(A类)
陈鹏委员:
《关于加强衡阳市对科技理论和社会责任的认识提案》已收悉,现将办理相关情况函告如下。
一、市科技局工作开展情况
2024年至今,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科技系统以实施创新提升行动为总揽,以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抓手,砥砺奋进,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迈出新的坚实步伐,全市科技工作再立新功。衡阳继2023年科技创新攻坚仗获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表扬后,科技创新提升行动再次获省政府大抓落实工作激励表扬,衡阳市人民政府作为市州代表在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一)坚持创新引领,加大投入力度
我们围绕市委、市政府印发的《衡阳市实施"八大行动"总体方案》,迅速响应、组建专班,精心制定"项目、任务、政策"清单,全力以赴推进各项工作。2023年全市研发经费投入92.04亿元(2024年11月统计部门发布),投入强度达2.2%,同比增长12.8%,增速位居全省A类地区第三。2024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连续四年保持高位增长,全年共组织申报559家,公示通过445家,申报数和通过数创新高,增速居全省A类地区首位。2200余家企业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速和总量排名全省前列。围绕衡阳十五条核心产业链,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认真组织实施第三届湖南旅发大会科技专项,争取省级科技经费4000万元。对"钟表工业旅游融合发展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新建湘工业文化园建设"等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创新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协同创新取得实质进展,南华大学首次设立高校联合基金400万元,古汉中药有限公司首次设立企业联合基金300万元,撬动基础研究经费近900万元。全市84个项目获2025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区域联合基金立项。
(二)坚持平台筑基,共铸科技创新
我们引导各县市区、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企业新建或提升各自的研发平台,形成了立体化、广覆盖的创新平台网络。积极对接省"4+4科创工程",推进南华大学"辐射-线粒体与人类重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放射性药物装备研发平台"入列芙蓉实验室。支持衡阳智能衡器计量产业园打造中部计量新高地,配合省科技厅专门为产业园编制了《湖南省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产业链技术创新图谱(智能计量衡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南华大学等一批科研院所和高校与园区建立了合作关系。耒阳经开区获评省级高新区(全省仅新增4家);衡南高新区获省政府大抓落实表彰。南岳"祝融探火太空体验"通过省厅"一事一议"备案,获批省级科普基地。南华大学技术转移衡南分中心正式授牌运行。获批省级科技成果中试基地2家(仅次于长沙),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家、科普基地8家,新增省级孵化器2家、众创空间2家、新型研发机构1家,为创新创业提供了更多优质平台支持。
(三)强化监督管理,增强科技绩效质效
我们坚持把科研监督管理工作贯穿于科技项目申报立项、检查管理、结题验收等环节全过程,依法依规开展监督管理与结题验收等工作。在局内部印发《关于规范科技创新计划项目全流程闭环管理的办法(试行)》,理顺从项目申报指南发布到申报、实施、再到验收的监督与管理链路。针对中小微企业破产、注销、停业等不断出现的新情况造成的项目验收管理不到位的新问题,按规定程序发布《关于〈衡阳市科技创新计划项目验收管理工作规范〉的补充规定》,进一步健全了科研项目管理规章制度。先后就2023年度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87个项目共1500万元的科技项目、2024年的旅发专项项目的专项资金组织项目绩效自评,有效督促项目承担单位按计划推进科研项目实施和相关单位落实专项资金拨付。2024年组织4个波次科研项目集中验收,共验收科研项目192个,2025年上半年,通过初审、形式审查、专家评审等程序,通过验收项目92个,有效推进了科研项目结果验收工作。
(四)坚持生态优化,持续加强科技创新宣传
我们在衡首次举办了与祁东县政府共同承办的2024年湖南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暨科技潇湘行活动。我市3支队伍获省科学实验展演比赛三等奖,2名选手获省科普讲解大赛三等奖,市科技局获得优秀组织奖。在2025首届全球天使祝融峰会,通过"峰会+专场招商+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模式,探索"基金招商+以商招商+科技成果转化"的衡阳样板。2025年,组织参与省优秀科普作品评选,2部作品荣获三等奖。5月份,成功举办衡阳市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汇聚驻衡高校、各县市科技部门负责人及省市级科普基地讲解员近200人,活动周期间创新推出科普讲解员培训、"元启新境"AI机器人科普展等11项主场活动。成功举办衡阳市首届科普基地创新赛,吸引全市35家省市级科普基地及企事业单位踊跃参与。成功举办第八届衡阳市创新创业大赛,推荐34家企业参加省赛。开通"科技衡阳"微信公众号,通过多样化的传播形式,生动、鲜活地讲述衡阳科技创新故事,增强公众对科技创新的认知与理解,进一步提高衡阳科技创新的社会影响力,为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下一步工作
(一)持续筑牢科技创新坚实根基。主动与省科技厅"4+4"工程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规划紧密对接,全力争取国省创新平台、实验室落户衡阳。助力南华大学、市农科院深度融入省"四大实验室"。鼓励"大院大所"与"名校名企"携手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持续推进在衡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路演活动。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双进双转"活动,建立高新园区和高校院所"双高"对接机制。
(二)努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实力。大力支持高校、企业参与国省"揭榜挂帅"项目,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集中攻克"卡脖子"难题。鼓励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后备库。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渠道。
(三)继续推进科研项目监督与验收工作。持续做好科研项目全过程监督管理,开展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自评,督促满执行期项目提交验收报告,及时完成验收结题工作,确保科技资源有效利用和转化。
(四)推动科技创新提质增效。强化保护传承,借助数字化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修复与利用。积极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为文化传承注入科技力量。以互联网思维聚焦"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互动,持续招引优质品牌、孵化培育本土品牌、焕新文化深厚特色品牌。
2025年7月31日
责任领导:李征洪 承办人:邬旭东
联系电话:0734-8869237
抄 送:市政府办(2),市政协提案委(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