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常宁市民政局发布时间:2020-04-30
(文/柏满富 李慧 李卫东)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为切实解决兜底脱贫有关重点难点问题,兜住兜牢贫困群众基本生活底线,全面夯实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基础,今年以来,常宁市民政局狠抓兜底社会民生,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以更加精准的措施、更加精细的工作、更加扎实的作风,助推决战脱贫攻坚,为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富民常宁新局面发挥积极作用。
问一:打赢脱贫攻坚战,社会兜底保障是重要的一环,请您介绍一下目前常宁市兜底保障基本情况。
刘新华:民政部门在脱贫攻坚"五个一批"中主要承担兜底保障一批的任务,目前基本情况是,我市农村低保对象2万人,特困供养对象0.5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4万人,这1.4万人全部纳入兜底保障,占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三分之一。
问二:您刚才提到常宁市实行兜底保障共1.4万人,请问兜底保障的范围与认定程序是哪些?
刘新华:兜底保障的范围主要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农村低保对象和农村特困供养对象,按条件和程序审核审批后给予兜底保障。认定程序是:本人或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提出申请→乡镇(街道)受理→乡镇(街道)会同村(居)委员会核对调查→乡镇(街道)组织村(居)民代表民主评议→乡镇(街道)审核→公示7天无异议→市级民政部门联合审批→公示7天无异议→报财政发放保障金→长期公示。
问三:据了解,常宁市拟开展"两个一百"重点帮扶活动,主要内容有哪些?
刘新华: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积极向局省市争取资金,二是发挥社会力量进行帮扶。我们打算发动爱心人士捐款、捐物、邀请著名书画家挥毫,书画作品拍卖所得善款全部捐助给困难学生及困难家庭。重点资助100名孤残及留守困境孩子和低保贫困学生;资助100个因病、因灾、因残致贫的困难家庭。
西泠印社李砚、沈继良、刘益平三位艺术家莅临常宁市民政局献字为常宁慈善事业奉献爱心
问四:民政部门是兜底保障的责任单位,为防止兜底保障资金跑冒滴漏,常宁市有哪些硬核的监管举措?
刘新华:一是严把资金关,民政资金是一条红线,不可逾越和触碰,考核一票否决制。坚持把民政专项资金监管作为民政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举措,列入目标责任考核,并实行一票否决。
二是规范拨付程序。严格按照专项资金的拨付使用的相关规定,坚持专户管理、专款专用,资金分配由业务部门提出初步意见,分管领导审定后,提交局务会议集体研究决定后进行打卡发放,确保了资金安全规范运行。
开展兜底保障专项治理工作会,扎实做好问题整改,确保集中治理排查工作取得实效
三是强化监督检查。从2015年起连续五年,我们会同财政、审计等部门,在全市每年2次开展低保资金清查整改。去年,市纪监委牵头,我们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了"一季一专题"救助兜底保障专项治理,确保了救助对象"应保尽保、应退尽退";今年又开展民政脱贫攻坚问题"清零"行动,对照问题清单逐笔销号,确保资金管好用好。
问五:当前常宁市民政局是如何按照上级要求扎实开展脱贫质量"回头看"的?发现哪些共性的问题?
刘新华:市民政局按照上级要求,对全市的各乡镇(街道、片区)对辖区的农村低保、特困供养、残疾人两补、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未纳入低保、死亡保、特困、残疾人两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边缘户,严格按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和程序,开展拉网式全覆盖排查。
开展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三落实"工作会进行安排部署
我局举全局之力,抽调100名业务骨干,集中5天时间对各村的整改工作进行督查,督查发现的问题还比较多:一是对象不精准,动态调整不及时,没有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个别乡镇还存在死亡保、红线保、合户保;二是兜底对象分类不精准,没有做到"应升尽升、应降尽降";三是档案资料不够完善;四是发现129户分散特困供养对象安全住房没有保障;五是部分残疾人因各种原因没有及时办理二代残疾人证,导致该享受的残疾人两补政策无法落实。
常宁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刘新华指导易地搬迁、扶贫走访
问六:针对"回头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您是如何组织整改,并确保整改到位?
刘新华:一是继续强化"一季一专题"的整改力度,截至4月底,全市累计清退不符合条件的农村低保对象439户、1149人,累计新纳入低保范围505户、1060人,查处各类违规问题36起、处理11人。
二是聚焦排查问题抓整改。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情况进行了逐一走访排查。截至4月底,全市共有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451人,已纳入农村低保2657人,纳入特困供养180人,纳入孤儿34人; 对排查中发现的129户分散特困供养户住房不安全的,按照入住敬老院一批、投亲靠友一批、分散安置一批和危房改造一批帮扶解决。
三是精准督查追责。针对排查发现的漏保、错退、死亡保、合户保、"关系情"等红线问题,要重点督办,并从严追责。
问七:在收官之年,如何按照"应兜尽兜"的原则,实现社会兜底保障对象全面脱贫,并建立长效帮扶机制?
刘新华:我们主要采取四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把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供养范围,通过发放低保金、特困供养金,确保"不愁吃、不愁穿"。
检查组工作人员在求助对象家里进行调查核对情况
二是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等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暂时仍有困难的贫困人口,给予临时救助。
三是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保障好困难残疾人基本生活。
四是按上级要求,联合财政、扶贫等10部门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开展"户帮户亲帮亲 互助脱贫奔小康"活动,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关爱服务体系,关爱帮扶特殊困难群体,保障脱贫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