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地名故事——来雁塔

来源:地名办发布时间:2017-08-04

  

   

  来雁塔在衡阳市石鼓区合江套下矶头,和位于回雁峰前的回雁塔对称,在某种意义上讲,它们是大雁南来北去的方位物,它们都们于湘江西岸,一在城之北,一在城之南,用二点和一根无形的延伸线,把雁城系在一块。来雁塔的塔地原是滨湘一三级矶之所在,县志有曾记载"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邑人曾朝节以殿试一甲三名及第,归建此塔。《碑记》谓曾公之倡建者,因蒸湘交汇流急,石矶碍舟。除矶建塔,不啻砥柱,俨插文笔,由是河道利济。"从这意义上着眼,是不是可以因这位状元兴利于民,又给它一个状元塔的别名,与今日的树碑立传的意思接近。

  不过,这来雁塔却远远后于衡州古城,距今只有四百余年,年年秋风紧,风铃响,塞雁南来,看在眼底,绕塔回旋一番,寻求栖息之所。日出月落,寒来暑往,这塔象明代的遗老,送走了大清王朝和蒋家王朝,迎来了大地春回,征雁北去,于今成了古董,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还是1983年的事。因为这,它重露历史的峥嵘,新染时代的风采,几百年过去能幸存下来,也算得上是命运的宠儿,倘若是作为"四旧"在动乱年代摧毁,那回雁峰也会减了几分光彩。

                    

   

  故有"七级浮图"之美誉,这塔也是七级,为砖石结构,整个塔高为40米面积为250平方米,在当时也还是花了不少人力物力的。从塔座起,逐级内收,高度由第一级的6.5米逐渐减致0.5米。 登雁塔一观,第一层为石砌,平顶木梁,南边为正门,上边有楷书"来雁塔"三字的汉白玉横额,为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维修时嵌入的,系衡阳人兵部尚书彭玉麟重修并题书。入塔门,能见东西对称开窗,北边为佛龛,设释迦牟尼佛石雕,高约3米,座上镌有明万历乙酉(公元1585)夏刘熙妻史氏捐赠等四十八个楷书字。左右有石级螺旋向上,将观者送上塔顶,向南瞩目,可一揽雁城;从第二层起皆系砖砌,内里穹窿顶或攒顶不一,东、南、西均开有券门,四面开窗,北面佛龛,第二层跌座观音石雕像;三层置旃坛功德佛石雕像;再上四层,则无佛像,每层各绕以护栏,在于供登塔者凭栏远眺。来雁塔滨湘江而护雁城,巍峨擎天。不少名人学子,在陆路交通还不发达年代,南行唯此一条水路,常有失意骚人墨客,一登雁塔,以畅心怀。

  来雁塔,原本命名印山塔,因一个偶然的巧遇而更名为"来雁塔"。据来雁塔前光绪六年的一通《塔名记》石碑记载:来雁塔"将置最上一层,适有双雁飞鸣,近其左右回翔""时宴客十余席,并间游来观者数百人,群属目焉且瞻望之,皆颇骇讶!以为期时已过小满,不得有雁,而此双飞者则确是雁。""于是众口谔然,谓其殆有天焉,将锡是塔,以嘉名与,因定其名曰来雁塔。"这段话的大意是:在修塔的顶部时,有一双大雁飞来,在塔左右徘徊飞翔,当时已是小满过后,按常规是不会有雁飞过。当时在场的人都非常惊奇,认为此塔的落成上合天意,是上天要赐塔名,以示嘉奖,因此就决定将塔定名为"来雁塔"

   

      目前,来雁塔已经开始着手修复,周边的绿化建设等都将给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塔以最美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