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祁东县“寻找回家的路—最美家乡地名故事”之六马杜桥乡文雅大院

来源:祁东县民政局发布时间:2017-08-04

  

  

  

  

  马杜桥村有一个远近闻名的院落——文雅大院,此院落基本是由乡间小洋楼围城,名副其实的一方“乡间豪宅聚集地”,该村大部分居民也是围绕这个院子向外扩散建房。

  文雅大院以朴实清新而闻名,建筑秀丽精雕,匠心独具,尽显湖湘民居文化。院里的建筑群将青瓦、红砖、石雕陈于一院,绘画、书法、对联熔为一炉,人物、禽兽、花木汇成一体,姿态纷呈,各具特色,称得上南方地区汉族民居建筑艺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文雅大院建在丘陵之间,山环水绕,远望是绵山山脉,近处有小河流淌;前后院落每一进都上一高度,极具层次感。院内俯仰可见的砖、木、石雕刻异常精美,建筑构建无不精雕细刻,每个门墩、石础都堪称艺术品,从一砖一瓦中足可领略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的精妙。

  关于文雅大院名字的由来,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典故:相传清朝同治年间,本地有一个远近闻名的乡绅,叫做李敦祥,字文雅,膝下有大礼、大吉、大义三子。李敦祥96岁高龄那年,村里民众为了改善出行条件,筹钱建造一座“三叉桥”,由于李家乐善好施声名在外,民众请求李家捐献600吊铜钱。李家虽然家境殷实,但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来也是显得捉矜现肘,李敦祥三个儿子觉得这是利民利千秋的好事,老父也已是96岁高龄,福泽颇厚,为再积老父福泽,三子一番商量之后便一起请示老父。李老一听是为民造桥,立即叮嘱三子再加两百吊,这捐献的800吊铜钱中有300吊铜钱还是四处奔走筹措而来的。自此,李家氏族为纪念 “德孝治家”理念和传承,将李家族氏居住的院落以李敦祥的字“文雅”二字作为院落名字,沿传至今。

  正是验证了“好人有好报”的美好祝愿,关于文雅大院还有一个神秘的传说。传说有一年大旱,一个化缘的老和尚路过,倒在文雅大院,奄奄一息。李敦祥老爷子心生怜悯,在李家的细心照料下救回了老和尚一命,李老想得深远,念起和尚已年迈无力,便将其留在李家私塾教子孙们读书。李敦祥死后,老和尚吃斋念佛多日,为其选了一块坟地,取名叫“黄土垄”。说来也是神奇,自此之后李家人丁兴旺,后世子孙人才辈出。关于这块风水宝地的传说和李氏家族“吃亏是福、善有善报”的故事也流传开来了。

  现今的文雅大院,交通便捷,入院村道与S218线相连,平坦畅通;卫星电视、移动电话、农家电网、互联网覆盖率达100%;院子以宽阔的坪地为中心,卫生设施配备齐全,村里保洁员每天在这里清扫,院里爱卫生讲文明已蔚然成风;居住在这里的村民养殖牲猪、土鸡土鸭,种植红薯、酥脆枣、黄花菜,出售大豆制品,在此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在文雅大院的几面墙壁上,张贴着《记得住乡愁》和《村规民约》的巨幅宣传牌,一方面宣扬城镇化与大自然相结合的生态理念,另一方面呼吁在外的成功人士能常回家看看,和村民一起建设家乡。热爱家乡和以孝治家的理念和传承一直被在此的居民视为精神瑰宝,他们积极配合、支持村委、政府工作,有些人毅然放弃在大城市的高薪,甘愿回到家乡做起村支书,为村庄建设劳心劳力;也有人在外辛苦打拼挣了钱,回来家乡积极捐献钱粮,帮助村里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些人几十年如一日,背向黄天面朝土,用勤劳致富,传承着李氏的血脉和风骨。

  借乡政府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东风,为将马杜桥村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今年,马杜桥乡政府将在文雅大院筹划建设文雅苑休闲广场,广场周围栽种各种花卉和树木,确保四季更迭,花香不断,月月有花赏,月月有绿荫。此外,还在广场配备休闲健身器材,把文雅大院休闲广场打造成娱乐场、球场、锻炼场、老年活动中心。马杜桥村作为2016年3季度全县的环境整治工作示范点,文雅大院就以优美整洁的姿态接受了在全县人民的考察。

  在文雅大院,居民有房有院有田有广场,离了大城市的纷扰,活在安静舒爽的“清新氧吧”。佳节期间,院子里就舞起龙来,要是碰到婚嫁丧娶等红白喜事,事主就宴请所有院子里的长辈在自家免费吃酒席两天,将德孝治家的传承发扬光大。见证了文雅大院,才知道一花一世界,一院一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