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9文档来源:蒸湘区农业农村局
摘要:蒸湘区发挥近郊优势,依托“乡村合伙人”,以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为抓手,吸引农民留乡、市民下乡、能人回乡共同“入伙”农村,盘活农村土地、房屋、山水等资源,实现“产业强、环境美、风气正、农民富”,走出了一条农旅融合、村景融合的绿色美丽经济发展之路,着力打造了近郊型乡村振兴蒸湘样板。 一、基本情况 蒸湘区,总面积110.52平方公里,常住总人口47.4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3.14万人,农村人口4.35万人,城镇化率为90.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648元,是衡阳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有2个涉农乡镇共15个村,其中雨母山镇7个村,呆鹰岭镇8个村。自然山水独具,距城区仅10公里的雨母山3A级风景名胜区,被誉为“城市绿肺”和“衡阳后花园”。人文氛围浓厚,南华大学、湖南交通工程学院等6座高校分别坐落在两个乡镇。文旅资源丰富,奇石文化博物馆、艺术家部落、十里荷塘等文旅休闲基地倍受青睐。近年来,蒸湘区始终坚持把乡村振兴放在重要位置,立足蒸湘实际,注重城乡统筹治理,持续利用近郊交通便捷、蔬菜瓜果采摘等优势,充分发挥乡村合伙人作用,推动智慧农业、休闲农业、农旅融合发展,推动乡村六变、构建和美乡村,用“美“助力乡村振兴新篇章。 二、主要做法 (一)党政合力实现齐抓共管 一是党建引领示范。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作用。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完善第一书记制度,选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创业成功人士、新乡贤担任村干部。鼓励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严格落实农村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等事宜报备制度,将党员干部践行移风易俗情况列入党(工)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内容,要求党员干部自觉抵制超标准、超规模的婚丧宴席和人情往来,为广大群众树楷模、作表率。二是标准融入治理。成立了蒸湘区乡村治理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乡村治理标准化工作的统筹调度。按照“标到人、人有责、责有行、行有范”的要求,开展乡村治理标准化工作,建立乡村环境卫生、乡风文明等6大类20多个乡村治理子项标准规范,把标准化思维融入乡村治理全过程各方面,让标准升华为文化,让规范内化为自觉,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三是考核压实责任。根据“三张清单”工作要求,区多部门组成专项工作组深入2个镇1街道对高价彩礼、人居环境整治、红白事宜报备、文明祭祀等15余项重点内容开展全覆盖、常态化督查督导跟踪,并将乡村治理工作纳入创文巩卫工作考核,按照“周调度、月暗访、季通报、年考评”方式,定期开展交办讲评。各镇村设立举报电话,及时动态跟踪群众举报反映的有关问题线索,有力推动乡村治理各项工作落实。 (二)城乡合伙共建和美乡村 一是创新发展模式。通过创新开展“‘乡见’乡村合伙人”招募活动,以“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游乡人”现场路演推介为重点,围绕用创意唤醒乡村、用成长激活乡村、用服务温暖乡村、用共创扮靓乡村等四个方面,紧扣“4+4”标准(精品农业、特色农庄、美丽屋场、亮点车间+示范打造、农旅融合、集体经济、乡村治理),着力打造“六变”新派乡村(农业变场景、资源变内容、产品变体验、农人变红人、买卖变社交、乡村变卖场)。依托乡村合伙人,通过市场化运作、柔性引才、以商招商等方式,招引大批优秀人才支持乡村发展。盘活闲置资源,由村集体资产入股、群众资产租赁、社会资本引入、专业团队运营的合作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人财“活水”。二是打造田间课堂。坚持“乡村振兴,教育先行“理念,以争创全国劳动教育示范区为契机,依托丰富的农耕、农旅、农产品加工等资源,引流农业基地入伙,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实施的劳动教育机制,以劳动教育培养时代新人,以劳动教育为乡村振兴赋能蓄力,共打造了同心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耕乐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鲜誉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区,智慧农业示范点及种养大户等9处乡村田间“户外课堂”,与区内9所中小学进行田间课堂结对,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出力流汗、磨炼意志、绽放活力、“育“见更好的自己。三是提升村容村貌。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开展“无废村庄”试点工作,探索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方式方法,减少垃圾排放量,推广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推进清洁屋场和美丽屋场创建工作,开展最美“食光”可食地景评选活动,鼓励辖区村(居)民利用家门口的空闲地种植果蔬,探索用“可食地景”打造美丽庭院、发展特色民宿、推动研学实践、协同农旅融合等方面的机制化、常态化、长效化路径。打造了全省第一条郊野绿道—雨母绿道,创建成衡阳市首个“书画之乡”授牌乡镇,并建成全市第一家“艺术家部落”。 (三)党群合力筑牢共治理念 一是强化德治促进步。深入开展“新时代乡村阅读季”活动,通过“四会一课”宣讲模式,引导村民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远离封建迷信、黄赌毒等,弘扬文明新风。广泛开展诚信教育、孝敬教育、勤劳节俭教育、弘扬“好家风好家教好家训”活动,以良好的家风带动乡风民风。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为载体,推动建立“一约四会”(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制定《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章程,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强化党员意识、标杆意识,带头执行移风易俗相关约定,村民签订移风易俗倡议书、承诺书。各镇街设立“衡阳群众”志愿服务站点,发动“衡阳群众”志愿者5000人次,积极组织开展上门宣教移风易俗120余次,打造“乡村嫂嫂”巾帼志愿服务品牌。选树培育一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人物和群体,全区累计评选“最美家庭”45户、“文明家庭”300户、“最美巾帼志愿者”25人、“好婆媳”450人,涌现了“中国好人”陆魁友等先进模范。二是强化法治促公平。加强村(社区)自治组织建设,健全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全区54个村(社区)实现“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聘用全覆盖,培养“法律明白人”63名。扎实推进“清廉村居”建设,制定小微权力清单66项,规范农村办事流程28项,建成“清廉村居智慧平台”,实行“村级事务码上公开”“一件事一次办”“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增强,满意度、幸福度显著提升。全区共有1个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8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0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4个市级“法治乡镇(街道)”。三是强化自治促提升。将移风易俗作为村规民约重要内容,实施积分管理,逐户建立管理台账,形成“村规民约有积分,兑换积分有奖励”的工作机制,有效激发了村民主动意识,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为美丽乡村建设添砖加瓦。全区累计建成文化广场、健身广场21个,清廉书屋、农家书屋15个,引导村民组建群众性文艺团体28个,开展“公共文化进村入户”活动56场次,不断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 (四)政企合伙共推乡村振兴 一是激发内生动力。尊重农民主体,倡导多元参与,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依靠市场的力量,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激发农民内生动力,吸引入伙一批乡村治理和产业发展的“能人”,起到“入伙一个人、带动一个村”的作用,推动形成多元治理主体齐抓共管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二是农旅融合发展。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打响了“金雁米“金林面”“誉湘龙油“雨母鱼”华农葡萄雨母菁香“等一批农业知名品牌,整合优质农业资源,着力构建价值清晰、形象统一的蒸湘乡村全域农旅品牌“源自雨母”。舞活文旅龙头,打好融合牌,挖掘文化内涵,引进米墅民宿,在保护原生生态的前提下,结合当地文化,打造集田园度假、生态休闲、原乡体验、亲子研学、特色农业、人才培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精品乡村民宿样板示范项目和乡村振兴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引入奇石文化博物馆,由石头文章构成丰富的产业链条,将乡景、乡情融为一体,已评为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湖南省劳动教育基地和湖南省科普教育基地。三是带动村民致富。“源自雨母”品牌乡村合伙人罗波创办的惠农农业已成为省级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实现了“数字变成了新农资,手机变成了新农具,直播变成了新农活”,持续推进数字信息技术与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公司电商平台日销量达30000单,为周边农户提供工作岗位180个,村民每年可从土地分红43.2万元,村集体经济每年可分红16.5万元。 三、经验成效 近年来,蒸湘区充分发挥近郊优势,依托乡村合伙人,盘活农村土地、房屋、山水等资源,突出村镇形态美、人居环境美、田园生态美、乡村风气美,突出产业强、农民富,坚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互促互动,形成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的热潮,走出了一条农旅融合、村景融合的绿色美丽经济发展之路,着力打造了近郊型乡村振兴蒸湘样板,让更多的“乡村合伙人”既能“招得来”,又能“落得下”,更能“发展好”,让更多的“乡村合伙人”在魅力蒸湘真切地感受到“乡见未晚”。(蒸湘区农业农村局 供稿)
主办单位:衡阳市农业农村局 技术支持:衡阳市数据局
地址:湖南省衡阳市华新开发区祝融路46号 联系电话:0734-8180400
网站标识码:4304000038 网站地图 备案序号:湘ICP备05002289号-1 a> 湘公网安备43040802000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