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7-17文档来源:衡阳市扶贫办
面对2017年全市脱贫攻坚考核在全省排名靠后的被动局面,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深刻反思、自加压力,围绕“进位争先”的目标,以开展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年为契机,坚持问题导向,以刮骨疗毒、动真碰硬的决心,精准化、超常规的举措,全面强化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一、坚持高位推动。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分别组织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全市扶贫工作暨作风建设年动员大会、全市扶贫领域突出问题集中整改推进会等会议,认真学习传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巩固祁东县脱贫摘帽成果、108个贫困村出列、60748人贫困人口脱贫、8822户贫困户易地搬迁安置、全市的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97% ”的工作目标,研究部署2018年脱贫攻坚工作。从4月13日起,市党政主要领导率先垂范,采取“四不两直”“五查十看”的方式深入基层开展脱贫攻坚调研督导,现场交办并研究解决了一系列问题,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郑建新先后深入到衡阳县、衡山县和耒阳市,市委副书记、市长邓群策深入到常宁市、衡阳县进行扶贫工作调研,推动“三走访,三签字”落到实处; 6月份以来,建新书记、群策市长、龙金副市长又对12个县市区的扶贫领域突出问题集中整改、作风建设进行全覆盖的调研督导。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均深入开展调研,如石鼓区近期开展了“大走访、大调研”活动,区领导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对全区972户贫困户进行全面走访,并召开务虚会专题研究解决走访活动中发现的397个问题。同时市、县两级对驻村扶贫工作队、乡镇(街道)分管扶贫工作领导和扶贫办主任、村支两委负责人以及行业部门负责人、分管领导、具体扶贫工作人员等进行了分层级、分类别的大规模的政策和业务培训,全市共举办扶贫工作培训班222期、培训2.88万人。通过系列学习培训,各级各部门把思想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了中央和省委、市委对脱贫攻坚的部署要求上来,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进一步提升。 二、压实工作责任。12个县市区、18个行业扶贫牵头部门均与市委、市政府签订了《脱贫攻坚责任状》,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发了《衡阳市行业职能部门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办法》,对各县市区今年脱贫攻坚工作考核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南岳区、石鼓区、珠晖区、蒸湘区进入全省二类县市区考核前10名,常宁市、衡阳县进入前20名,衡南县、衡山县、衡东县、耒阳市进入前30名;祁东县进入全省一类县市区前20名;对因单项工作考核或年度脱贫攻坚考核被省里约谈,或出现重大舆情的单位将实行年度脱贫攻坚考核一票否决;对2017年、2018年连续2年脱贫攻坚考核排名靠后的县市区领导将采取组织措施。要求所有行业部门在年度省脱贫攻坚单项考核排名必须进入全省二类市前3名,第1名在市委、市政府年度绩效评估脱贫攻坚指标项计分加10分,第2名加6分,第3名加3分,对排第4、第5名的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对排第6名的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 三、强化帮扶力度。市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的通知》《抓党建促脱贫攻坚32条工作措施》《衡阳市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突出问题整改方案》《市驻村办常态化督查清单》《衡阳市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追责问责负面清单》等一系列文件,对乡镇领导干部“三走访三签字”、第一书记选派、整顿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党员干部脱贫攻坚考核等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和奖罚措施,市驻村办进一步强化了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的日常管理和考核奖惩。市、县两级共选派1527个驻村工作队、4274名队员,其中市本级将联村帮扶全部改为驻村帮扶,增加了92个驻村扶贫工作队,市委组织部还出台了《全市“两新”组织助力脱贫攻坚结对帮扶工作方案》选派122个“两新”组织,结对帮扶市派驻工作队的122个贫困村和贫困人口100人以上的非贫困村,从而实现了结对帮扶全覆盖和贫困村、贫困人口100人以上的非贫困村“一村一队”全覆盖,同时要求县市区和乡镇对100人以下的村也要派驻工作队,如常宁市对驻村工作队员选派实行“2+1”“1+1”,即贫困村驻村实行2名市直干部加1名乡镇干部,非贫困村驻村实行1名市直干部加1名乡镇干部。耒阳市选派市直机关单位优秀年轻后备干部到乡镇脱贫攻坚一线挂职锻炼,每乡1人。全市对照52条驻村常态化督查清单,对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责任不实、工作不力、问题突出的坚决予以追责问责,目前,共督查12个县市区驻村办、37支驻村工作队和6个派出单位,下发督办函、整改函7个,谈话诫勉派出单位主要负责人3人,召回调整市派工作队员3人,约谈市派工作队1支。 四、实现平衡推进。统筹配置扶贫资源和帮扶力量,做到贫困人口、非贫困村与贫困村精准扶贫同等力度、精准脱贫同样标准。为着力解决非贫困村工作力度偏弱的问题,要求除贫困村派驻工作队以外,对所有非贫困村都要派驻工作队,市本级向74个贫困人口在100人以上的非贫困村派出了工作队,要求县市区和乡镇对100人以下的村也要派驻工作队,如衡东县通过自愿报名、单位推荐的方式,从县直机关选派79名优秀的年轻干部到100人以下60人以上的79个面上村开展驻村帮扶;市级财政给13个市级领导联点的非贫困村分别安排了50万元专项经费;加大非贫困村、非贫困户和此次动态调整出去意见较大的非贫困户的群众情绪疏导化解工作,争取理解支持,提升群众满意度;市本级出台了《衡阳市“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方案》,平衡推进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的基本公共服务,确保基本公共服务不留缺口。 五、加大投入力度。市本级扶贫财政预算资金由去年的5000万元增加到1亿元,增长100%,要求各县市区财政扶贫预算投入,在去年基础上增长50%以上。截止目前,各县市区已落实扶贫财政投入3.24亿元,同比增长51.8%,其中衡山县、耒阳市、南岳区、衡南县专项扶贫资金增幅分别达到56.1%、55.7%、54%、52.2%; 全市系统内享受政策贫困人口人均投入资金达到了1300元,其中雁峰区、南岳区、石鼓区、珠晖区、耒阳市、衡东县的人均县级投入资金达到4079元、2413元、1655元、1591元、1200元、1116元。同时各地加大了资金监管力度,扎实推进“互联网+”监督,严格落实“两个一律”,即扶贫资金分配结果一律公开,乡村两级扶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情况一律公示;市县两级扶贫、财政等部门联合对中央财政扶贫专项资金项目开展了全面自查,对市级财政扶贫资金开展了绩效评估;市扶贫办组织各县市区扶贫办到安徽省六安市学习取经,加快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步伐,目前各县市区已核定项目3683个,其中产业扶贫项目1570个,基本公共服务项目2113个, 确保了扶贫资金的安全、精准、高效使用。 六、落实专项政策。11个行业扶贫专项小组牵头市级领导和各行业部门进一步强化了调度研究,结合衡阳实际,出台了行业扶贫突出问题整改方案或年度实施方案;各行业部门都明确了一名分管领导具体抓,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在主要业务科室加挂了扶贫办牌子,将各项行业扶贫举措进一步落实落细。产业扶贫方面。市农委牵头制定了《关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的实施意见》和《衡阳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千企帮千村”行动方案》,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的作用,在抓好省里安排的“千企帮千村”产业帮扶活动的同时,动员包括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内的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千企帮千村”活动,1000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1000个行政村(322个贫困村和700左右的非贫困村)开展产业帮扶活动。把油茶产业作为产业扶贫的突破口,市县两级财政安排落实了6000万元专项资金,对贫困户新造1亩以上、5亩以下油茶林给予专项补贴,目前全市已有6648户贫困户新造油茶11687.7亩,力争到2020年7县市每个贫困户能够通过发展1亩以上油茶林实现长效脱贫,我市油茶产业扶贫经验在中央新闻联播上得到推介。为强化产业扶贫技术指导,在选派322名省、市科技特派员对接322个省级贫困村,实现贫困村全覆盖的基础上,市委组织部制订了《衡阳市“党建扶贫”活动月人才服务团集中服务方案》,以今年计划出列的108个省级贫困村为重点,整合市本级专家人才资源,组建了100人的专家人才服务团,探索团队式、成建制的科技人才对口服务模式,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石鼓区制定了《精准扶贫产业帮扶实施办法》,对贫困户发展种植业、无污染养殖业、电商、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自主创业、外现务工、职业培训等,明确了奖补标准和申报审批程序。珠晖区按2000元每人的标准,财政投入676万元资金,对全区现有3380个贫困人口实行产业帮扶全覆盖。南岳区全面实施“旅游+扶贫”战略,建设了水濂村、龙池村、红星村3个旅游扶贫示范点,在区全域旅游服务中心创建了“南岳旅游扶贫特产专卖店”,已对接18家贫困户及扶贫企业,今年销售额达30余万元,同时启动旅游扶贫矿泉水项目建设,项目收益联结全区所有贫困户,并将影响带动来岳游客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健康扶贫方面。市政府牵头,组织卫计、人社、民政等部门研究健康扶贫“三个一批”“一站式”结算和“先诊疗后付费”以及贫困户治病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等政策真正落实到位的具体措施,近期将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通知》。目前,常宁市、衡东县、南岳区、衡山县等地率先实现了健康扶贫“一站式”结算、贫困户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和治病报销比例90%以上,常宁市还自主设计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手册》,服务手册全面、系统、科学,在政策宣传、跟踪治疗、规范管理、加强医患联系等方面提供了有益借鉴。石鼓区率先在区政务中心设立运行“一站式”结算窗口,专门受理贫困户的非区属医院住院报销业务。教育扶贫方面。对全市建档立卡家庭困难学生进行了全面的摸底排查,共收集60900名学生信息,并按照最高标准享受了各项资助。衡东县自主开发教育扶贫软件系统,首创“一键式”精准助学新模式,建立完善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提升了信息数据精准度,同时健全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的新机制,实现所有教职员工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对一”帮扶。电商扶贫方面。全市已建设湖南扶贫小店670个,322个贫困村完成农特产品销售1500余万元;衡阳县以推广角山米业、常宁市以开展油茶节、南岳区以推广云雾茶、石鼓区以推广湘莲等打造“一县一品”网销品牌;祁东县建成农民伯伯县级运营服务中心,服务覆盖祁东县55个贫困村,直接服务的农产品上行交易额达1200万元,有吉、吉祥两家企业入选全省电商百强。万企帮万村方面。全市今年新增帮扶企业70家,新增帮扶项目141个,目前全市共有445家企业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对接帮扶514村(实现322个省级贫困村全覆盖),企业总投入资金达15.22亿元,实施各类项目920个,其中127家民营企业实施产业帮扶项目215个,投入资金达到13.58亿元。 七、夯实基层基础。采取交叉检查验收方式,对2018年拟退出的108个贫困村和28个非贫困村开展了脱贫攻坚“三化”建设(台账资料规范化、工作流程制度化、阵地建设标准化)专项督查,“三化”建设正逐步由示范村向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全面覆盖,“一户一档”、扶贫手册、村级“一室两站一点”、三栏等得到规范和加强。严把“三关”即进出幅度关、重点人群关、工作进度关,扎实推进2018年度扶贫对象动态调整工作,逐村逐户开展排查,重点关注脱贫、返贫、新纳入贫困人口以及大病、残疾边缘户等弱势群体,确保做到应纳尽纳、应退尽退,全市运用“互联网+监督”后台大数据比对获得相关问题线索794条,经初步调查处理,全市共清退不符合条件贫困户486人,立案查处相关责任人36人,组织处理和其他处理91人。目前全市向省扶贫办备案新纳入贫困人口10182人,清退贫困人口15982人,其中标识不享受政策的10343人。截至7月3日,全市贫困户位置信息采集工作全面完成,进度位居全省第一,受到省扶贫办表扬。以国家审计署交办的137078人的问题整改为契机,市县两级扶贫办与财政局、民政局、残联、卫计委等部门加大了数据比对共享工作力度,扶贫开发系统的精准度不断提高。全面落实市县乡村四级涉贫信访舆情台账管理制度,市本级开通了“8812317”扶贫监督举报热线,对各县市区回复的国办、省办交办的信访舆情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回访核查,截止到6月底,市扶贫办向各县市区交办涉贫信访舆情问题190件,目前已全部回复并结案183件,办结率达96.3%。 八、抓实问题整改。对中央、省考核、督查巡查,中央巡视暗访和国家审计署查摆出来的7大类30余个问题,逐一明确整改措施、整改时限、整改责任领导、整改责任单位、整改责任人,按照“六个一”“四个零差错”和“三个明显提高”以及“一类问题、一名牵头领导、一套工作方案、一抓到底”的总要求,各地拉条挂账,对账销号,同时挖根溯源、举一反三,各县市区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自查自纠,自查各类问题187个,其中祁东县自查问题56个,常宁市自查问题39个。6月8日召开了全市扶贫领域突出问题集中整改推进工作会议,针对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效果不明显等11类突出问题,全面部署开展基础工作、帮扶工作、政策落实、产业扶贫、贫困人口精准退出、压实乡村责任、信访处置、资金项目等八大整改行动。截止6月20日,中央交办的26个问题,已全部整改到位;省级交办和自查的303个问题,已整改到位286个,整改到位率达到94.4%。 九、强化督查问责。以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着力打通作风建设“最后一公理“,改进干部作风,强化督查问责,进一步落实落细各项工作任务,全面提升脱贫攻坚工作水平。突出阶段性工作重点,按照“有安排、有部署、有落实、有成效、有考核”的要求,依次开展扶贫走访慰问调研、就业扶贫、扶贫志愿者、产业扶贫、安居扶贫、万企帮万村、党建及驻村帮扶、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扶贫日”宣传、社会保障扶贫、健康扶贫等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年“一月一主题”活动。进一步改进督查方式、提升督查效率,坚持将常态化督查、专项督查、行业部门督查、明察与暗访等有机结合,通过经常性督查,及时发现问题、通报问题、整改问题。在原有36个常态化联点督查组的基础上,市本级组建了由分管副市长牵头、抽调相关行业扶贫部门人员组成了4个专项脱贫攻坚督查组,同时要求各县市区也要抽调一批老干部、老党员等熟悉农业农村工作的同志,组建一支脱贫攻坚专职监督员队伍,如常宁市从各村“两代表一委员”、老党员、老教师等公道正派、政治素质较高的人员中,选聘村级扶贫工作监督员1082人,每村至少2人,实现村级监督全覆盖。今年以来,全市通过各类督查交办问题1500余个,其中市本级已印发通报三期,交办各类问题351个。坚持刀刃向内,强化跟踪问效,对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作风漂浮、履职不力、不作为、乱作为的单位和责任人,坚持依法依规从严从快问责处理到位,特别是针对发现的1000余件问题线索,筛选了100件可查性强的挂牌督办,选取了30件处理不到位、影响较大的,由市县两级市纪委监委直查直办、深挖细查、一查到底,形成了强大震慑。截止目前,全市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共立案68件,查处131人,其中组织处理56人、党纪政纪轻处分60人、党纪政纪重处分15人,问责39人,上交财政资金25.98万元,退还群众资金24.05万元。(市农委扶贫政策法规科)
主办单位:衡阳市农业农村局 技术支持:衡阳市数据局
地址:湖南省衡阳市蒸湘区延安路14号 联系电话:0734-8180400
网站标识码:4304000038 网站地图
备案序号:湘ICP备05002289号-1 a>
湘公网安备43040802000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