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 首页 >  信息公开 >  工作动态 >  工作动态 > 

衡阳市农委着力推动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同破解“三农”发展难题有效结合

发布时间:2017-09-08文档来源:衡阳市农业委员会

 

  今年,衡阳市农委共承办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建议20件(其中主办10件),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政协提案33件(其中主办17件 )。对此,农委党委高度重视,对代表委员提出的建议进行了认真梳理研究,注重吸收采纳,有力推动了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同破解三农发展难题的有效结合。 

      (一)推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委针对肖智雄代表《关于加快打造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的建议》、王建秋代表《转方式、调结构,大力推广再生稻生产的建议》、王麦英代表《大力发展金槐产业,打造地区农业品牌》、王凤英代表《扶持特色农业,打造新型农村的建议》、唐北湘委员提出的《关于大力加强我市农村供给侧改革的建议》、梁国雄委员《关于扶持“湖南大三湘”企业发展的建议》等的有关建议。一方面,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①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以粮食产能与效益双提升为目标,大力推广高档优质稻、“一季稻+油菜”、再生稻、有机稻、特色杂粮等高效种植模式,2017年全市调增高档优质稻12.6万亩,调整种植特色旱杂粮43.52万亩,发展再生稻45万亩。目前全市水稻绿色高产创建发展到265.3万亩,优质稻发展到442万亩,分别占到了水稻播种面积的37.9%和63.2%。②提质发展蔬菜产业。加快推进以角山、雨母山、茶山坳为主的3个万亩片城区蔬菜基地和以衡南香西瓜,衡阳西甜瓜,衡东黄贡椒,衡山早白薯,祁东黄花菜、姜芋,耒阳白菜,常宁无渣生姜,中心城区食用菌为主的8大特色蔬菜基地建设,华桂农业成为全国第3、湖南省最大的秀珍菇生产企业,爱心觉乐公司去年出口香港市场1700多吨,创汇达1500万美元。③培优发展经作产业。以实施园艺作物“三品”提升行动和标准果茶园建设为抓手,近年来,新扩茶园3万亩、柑橘园2.4万亩,改造老果茶园12万亩,新增3个部级果茶标准园,先后有7个经作产业园入选全省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园,常宁市被命名为“全国生态有机茶之乡”,祁东县被命名为“全国黄花菜之乡”,“祁东酥脆枣”被授予全国100个名优果品区域品牌。④转型发展养殖产业。着力推动养殖区域向适宜区转移,养殖结构向草食动物和高效水产调整,养殖方式向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和种养结合转变。目前全市省部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分别发展到56个、32个,分别位居全省第一和第四;全市生猪和家禽的规模养殖量分别占全市养殖总量的78%和70%;全市稻虾等稻田综合种养发展到了7.77万亩。⑤积极发展林业产业。因地制宜做强油茶、山苍子、金槐等特色经济林产业,特别是加快推进以耒阳市、常宁市、衡东县为主的百里油茶产业带建设,目前,全市油茶林面积达350万亩,年产茶油3.6万吨,产值突破37亿元,产量和产值居全国市州之首,成为“全国油茶第一大市”。衡阳县对新种金槐连片100亩以上的,政府给予奖励,目前该县已种植金槐5.6万亩,成为全省面积最大、最集中、品质最好的金槐种植基地。另一方面,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通过出台《关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若干意见》、《衡阳市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衡阳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报认定和运行监测办法》等文件,建立了农产品品牌财政奖励机制,并把“三品一标”认证作为安排农业项目和申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必备条件之一。同时我委已代市政府起草了《衡阳市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拟从品牌规划、标准化生产、品牌科技创新、区域品牌打造、品牌整合、品牌营销、品牌动态管理等方面出台农业品牌打造的具体政策,建议市财政设立农业品牌专项发展资金,在六大支柱产业中各扶持1个龙头品牌,每个县市区扶持1个优势品牌。今年我们选择把油茶和茶叶作为我市农业品牌建设的突破口,5月8日,我们在大三湘公司召开全市油茶产业对接工作座谈会,大家对以“大三湘”为品牌,整合提升衡阳油茶产业形成了共识,我委代市政府起草了《关于做大做强“大三湘茶油”品牌的意见》,努力将衡阳油茶产业做成价值500亿元的大产业。9月2日,市政府召开全市茶叶品牌化发展座谈会,提出要以南岳为地标,从生产、加工和品牌三方面入手,将衡阳茶产业打造成综合产值100亿的大产业。目前全市农业领域有8个中国驰名商标(金雁、绿海、超大、古汉、天天见、金拓天、角山、安邦),占全市总量的70%,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到7个(常宁无渣生姜、常宁茶油、耒阳红薯粉皮、祁东酥脆枣、西渡湖之酒、祁东黄花菜、衡南烟草),一批绿色、有机农产品成为市场新宠,如大三湘的有机原香山茶油卖到了平均198元/斤,福云生态的有机米卖到了68元/斤,衡山辉广的黄金皇芽茶最高售价达到9600元/斤。 

      (二)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针对民建衡阳市委提出的《补齐农村产业融合短板,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梁璞存委员提出的《关于在我市全面推进农旅一体化的提案》、民进衡阳市委提出的《关于大力发展衡阳市休闲农业的提案》、曾向国委员提出的《关于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建立农产品加工园的提案》等建议,我们从三个方面入手加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力度。一是积极推进农村产业融合试点工作。常宁市一二三产业融合省级试点项目深入展开,常宁耘茂公司的1500亩富硒稻基地和常宁兴华、福塔公司的1950亩标准茶园和茶叶生产线建设全面完工,重点强化了富硒贡米、塔山山岚茶、茶旅文化、乡村旅游、米茶品牌建设、电子商务、智慧旅游、农技服务等建设。同时今年我们又推荐了衡南县、祁东县作为全省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县,衡南将以广林玫瑰和森本生态产业园为载体,祁东县将以黄土铺黄花产业园为载体,着力探索农业内部有机融合、全产业链发展融合、农业产业链延伸融合、农业功能拓展融合、科技渗透发展融合、产业集聚型发展融合等多种农村产业融合模式。二是积极推进农业园区建设。①衡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推进有力,目前园区建设分为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三大片区,分别完成建设3.3万亩、226万亩、580万亩,均远超规划建设任务,其中核心区分为“一区四园”,即园区总部、粮油作物种植园、农产品加工物流园、蔬菜产业园和油茶生物产业园,引领示范效果明显,省专家组给出“现场考察优秀”的评价,将代表湖南迎接国家科技部检查验收。②积极引导各地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全市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已达268个,其中获省级认定的综合产业园10个、特色产业园27个,2016年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进会在我市召开,今年各县市区筛选出23个产业园参加省级示范区的创建。目前全市已涌现了大三湘、森本生态、广林玫瑰、九龙生态等一大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力的产业园区。③采取在开发区(工业园)建设农产品加工“园中园”的形式,目前已有湖南大三湘茶油股份有限公司等69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了衡南县云集经济开发区、衡南县经济开发区三塘工业园、衡阳县西渡高新技术开发区、祁东县经济技术开发区。④今年推荐了祁东县归阳工业园等23个园区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目录。三是积极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发展。今年我们按照《关于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意见》文件的规定,对2016年获评国家、省级星级农庄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了300万元的奖励;推出了21条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共110个休闲点,配合旅游部门培育了10个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和4个中国传统村落,带动村民开设旅游商店、客栈、农家乐等3000余家;成功举办了衡阳县油菜花节、“绿色蒸湘花漫雨母”市民徒步大会暨蒸湘区美丽乡村生态旅游活动、中国·衡山乡村生态旅游节系列活动、南岳星空节、“黄花美祁东情”中国祁东黄花菜节、湖南衡东乡村生态旅游文化节系列活动、珠晖区“四美”茶山等系列节会;加大了洣江生态农业休闲园(全省首个滑草游乐园,项目总投资3.3亿元)、常宁田野百万樱花园(占地面积5360亩,项目总投资13亿元)等大型休闲农业产业项目的扶持力度;向国家农业部、省农委推荐了石鼓区香樟苑等4家参加2017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园的申报,常宁百万樱花园、珠晖区海棠山庄参加国家级四星级农庄的申报,衡南县江口镇三平村参加2017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申报。目前全市国家星级农庄发展到12家,省级星级农庄发展到101家,耒阳市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珠晖区怡心生态园被评为国家五星级休闲农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和全国十佳休闲农庄。四是积极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我们配合商务部门,由市政府出台了《衡阳市关于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工作的实施方案》,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目前全市共建农村各类电商站点543个,有10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搭建了电子商务平台,祁东县、衡东县成为全省电子商务示范县,2016年全市农业电商交易额突破15亿元,同比增长50%。祁东县引进了农村淘宝、京东、农民伯伯、邮乐购、众农联盟、网上供销社等知名电商,建成了一个集物流、仓储、电商孵化、培训、创业、金融、快递为一体的现代化电子商务产业园,今年上半年,该县电子商务交易额6.18亿元,同比增长30.6%,其中农产品销售3.9亿元,同比增长24.3%。祁东吉祥食品线上成为阿里巴巴旗下3000名标杆重点打造商家之一,线下已经建成品牌连锁店100多家,公司去年销售收入突破亿元,其中网上销售额达3000多万元。 

      (三)有效提升了脱贫攻坚质量和水平。针对吴晓刚代表《关于精挑扶贫项目,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村落后面貌的建议》、吴向东代表《狠抓中药材种植产业,推进衡阳特色产业扶贫》、周亮生委员《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九三学社衡阳市委《关于积极推进我市精准扶贫工作的建议》等有关建议,我们从以下六个方面突破脱贫攻坚重点难点问题。一是着力抓实扶贫机构队伍建设。调整了市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市委副书记、政府分管副职和人大、政协联系领导为副组长,明确一名政协副主席为专职副组长。各县市区扶贫领导小组都调整为县市区委书记任组长。衡阳市扶贫办设立为正处级参公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增加至15名。7个县市扶贫办设立为正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定编各15-20人,5个区扶贫办设立为正科级或副科级单位。各乡镇明确党委副书记分管扶贫工作,所有乡镇设立了扶贫机构,村一级都明确了扶贫专干。二是着力抓实工作机制完善。今年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抓实脱贫攻坚全面提升“两率一度”水平的实施意见》等14个政策文件,有效构建了脱贫攻坚责任落实、大扶贫工作格局、督查巡查、考核、追责问责、财政投入等六大机制,初步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脱贫攻坚、各级行业部门落实行业扶贫政策、各级帮扶工作队驻村联村、各级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的良好工作格局。三是着力抓实帮扶责任落实。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明确并村后市直单位帮扶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深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的通知》,特别是市扶贫办、市委组织部下发了《衡阳市驻村帮扶工作队管理办法》。一方面,实现了帮扶“三个全覆盖”。全市共派出1825个驻村帮扶工作队、4351名工作队员,对322个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达到100人以上的村,实现了驻村帮扶全覆盖;派出174个市直、1620个县直单位对1795个村开展联村帮扶,实现了联村帮扶全覆盖;动员了近6万名市直单位科级以上干部、县市区股级以上干部和全体乡村干部与贫困户开展“一对一”帮扶,实现了结对帮扶全覆盖。另一方面,加强了驻村、联村、结对帮扶工作管理,建立了驻村工作队工作考核、问责等机制。将市县驻村工作队由扶贫部门管理调整为组织部门管理,并对驻村工作队实行定位管理,要求驻村工作队与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保证工作队员每月驻村时间不少于20天。驻村帮扶工作由派驻单位“一把手”负总责,明确一名班子成员负责具体。对所有工作队都发放了扶贫工作手册,对扶贫干部工作实行“全程痕迹化管理”(即帮扶情况有记录、贫困户签字认可)。将驻村、联村帮扶工作情况纳入单位及个人绩效考核重要内容,作为评先评优、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四是着力抓实产业扶贫工作。按照“四跟四走”的思路,重点围绕油茶、优质稻、畜禽养殖、蔬菜、茶叶等7大产业,全市创办了15个产业扶贫示范点,通过积极推广“委托帮扶、直接帮扶、务工帮扶”以及“委托帮扶+股份合作”“保护价收购+全程技术服务”“公司+基地+合作社”等多种扶贫开发模式,带动全市发展了431个产业扶贫项目,投入资金达到2.8亿元,受益的贫困人口达到28.5万余人。衡阳县角山米业采取委托帮扶、直接帮扶、务工帮扶等三种模式,通过“分贷统还、入股分红”的方式,争取“小额信贷”资金8173万元,引导2093户贫困户入股,每户每年增收2000元以上。五是着力抓实金融扶贫工作。扎实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在规范整改分贷统还模式的同时,重点加快户贷户用贷款投放,全市扶贫小额信贷发放金额2.78亿元,新增贷款户6679户,分别完成年度目标的59.77%和38.71%。如衡南县谭子山镇杨湖村成立碧峰有机枣业畜禽合作社,动员43150人贫困人口采取分贷统还模式争取扶贫信贷150万元,以资、以地、以劳入股合作社,发展酥脆枣680亩,每户每年分红2000余元。六是着力抓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各地按照《关于进一步明确和调整易地扶贫搬迁有关政策的通知》的要求,全面落实精准确定搬迁对象、严格执行面积标准、优化调整建设模式等10个方面政策,特别是按照“出组不出村由村里负责、出村不出乡由乡里负责、出乡不出县由建工集团统一建设”建设模式,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截止到目前,今年的建设任务已开工5576套,开工率达到95.8%,已竣工449套。 

      (四)加强了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我委针对邹礼健代表《关于加强农业环境保护(之一)的建议》、王江英代表《关于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进程的建议》、王芳才代表《关于城乡环境同治常态化管理与地力保护费挂钩的建议》、九三学社衡阳市委《关于全面推进衡阳市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陶朝晖委员《关于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促进乡村文明创建的提案》、管建新委员《关于在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增设农用生产性垃圾回收池的建议》、阳利华委员《关于加强三江沿岸村镇生活垃圾的有效处理的建议》、杨辉委员《关于加强重金属污染治理的提案》等的有关建议,一方面,全面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①积极主动做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迎检工作。我委根据省农委关于衡阳地区突出问题的提示清单,认真进行梳理了七个方面的主要问题,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农业局,召开了二次专题调度会,解决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对于中央第六环境保护督察组交办的12个农业主面的主要问题,全部整改完成,完成率100%。同时,组建了12个督察工作组,由委领导班子成员带队,深入12个县市区进行自查自纠,自查自纠29个突出问题中,已整改到位27个,完成率93.1%,有2个问题年底完成整改,5个突出信访问题已全部办结完成,办结率100%。②重点实施湘江保护与治理“一号重点工程”。全市68个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项目全部竣工验收,765个畜禽规模养殖场和778口网箱已全部关闭拆除,提前完成省定两年的退养任务;小二型以上水库化肥养鱼得到全面禁止,水质优良率达91%以上。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 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无害化处理率达99%。③突出抓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近年来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5372.57万亩,实施耕地土壤肥力提升行动项目70万亩,肥料利用率提高了5.5个百分点;累计实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706.1万亩,生物防治379.7万亩,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了24个百分点;高标准建设了74个省级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建设污水处理池1734套、废弃物收集池3257座、垃圾处理站74个、农业投入品废弃物收集池2039座,安装频振式杀虫灯8743套,项目示范村基本达到了垃圾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零”排放、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有效遏制了农业面源污染。④突出抓好耕地污染修复治理。我委编制了《衡阳市‘十三五’耕地土壤修复治理方案》,2011年以来,共投入资金896万元,完成了463万亩稻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与监测,依据普查监测结果,对全市耕地进行了定级分类,划分为安全生产区、中度污染区、轻度污染区、重度污染区,制定了分阶段、分区域修复治理方案。同时我市积极开展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技术的研究与示范,率先启动了“稻米镉污染控制技术研究”项目,探索出选种低镉累积水稻品种、改革稻田灌溉模式、施用生石灰等调节土壤酸度、同时在此基础上配合叶面喷施阻镉剂、根际施用生物菌肥、种植绿肥等综合降镉农艺技术,实现了边生产边修复的目标,特别是2015年以来,争取国家、省级财政项目资金9361万元,对衡东县13.48万亩中、轻度重金属镉污染稻田采用该技术模式进行了扩面生产示范,生产应用效果表明。该技术模式得到国内农业专家的高度认可,获得了省政府科技进步奖励。另一方面,全面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我委坚持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乡风文明建设、美丽乡镇建设工作相结合,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①明确了责任主体。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考核对象坚持属地管理原则,责任明确到县(市、区)和乡(镇、街道)两级。去年完成例行检查12次(其中暗访8次,明检4次),督察乡镇1536个,检查行政村村3072个,撰写督察通报12期,组织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10人次、媒体记者6人次、县市区整治办主管领导18人次参与、监督。今年以来,我市已完成例行检查4次(其中暗访3次,明检1次)。②加大了宣传力度。要求重点位置要放置宣传牌,并且通过电视、报纸、网络、手册等方式宣传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全市印发各类宣传资料58.4万余份,组织上万人次进社区、进单位、进农户、进企业、进课堂教育宣传,悬挂、张贴横幅、标语8000余条,制作宣传广告牌1600余块,出动宣传车2100台次。③完善了保洁机制。按照“户投、村收、镇运、区(县)统一处理”的城乡环卫工作一体化原则,农户要配有垃圾桶,村组要建有垃圾收集池,村要安排1人以上的专职保洁员,乡(镇、街道)要购买垃圾清运车。今年以来已清除暴露、积存垃圾30余万吨,打捞清除河道、池塘漂浮物2万吨。④加大了考核问责力度。突出季度考核,每季度对各县市区进行两次暗访一次明检,综合考评县市区排名以及“十佳乡镇”、“十差乡镇”,并将有关结果在主流媒体公示;突出年度考核,检查投入是否到位、宣传是否到位、设施是否到位,综合考评先进县市区;突出监督问责,今年以来,我们综合运用约谈、电视问政等形式,对耒阳市等后进单位进行了监督问责,较好地推动了工作。 

  (五)推进了农村综合改革。针对张军委员《加快发展农村村级集体经济的建议》、周俏委员《关于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健康流转的提案》、许清武委员提出的《关于推进落实土地流转可持续性发展的提案》等的建议。一是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衡阳县已率先完成数据质检,进入确权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建设阶段;常宁市、衡南县、祁东县、耒阳市、石鼓区、雁峰区已基本完成二轮公示,进入数据检测汇交阶段;衡东县、衡山县、蒸湘区、珠晖区、南岳区正在按节点任务抓紧确权工作。第一季全省通报全市已完成确权面积515.94万亩,确权完成率达到95.47%,排名全省第三。二是不断规范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全市12个县市区均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领导小组、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委员会,所有的乡镇都成立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所和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委员会,所有的村都选定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员和调解员,以“县有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乡有土地流转服务所、村有土地流转服务信息员”为核心的土地流转体系不断完善。同时在巩固发展现有土地流转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土地托管、股份制、村组集中式、信托等新的流转模式,重点引导支持农技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当地采用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全程托管流转服务模式,目前全市从事托管服务组织71家,托管服务对象10903户,托管服务面积41780亩,签订托管服务合同9370份。截止目前,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为523.56万亩,占全市农村土地面积的30.68%;其中耕地流转面积为275.76万亩,占全市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57.7%,位居全省前列。三是加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全市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目标规划、主要途径、政策扶持和保障措施,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纳入对县市区委书记党建考核内容。我委也将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要达到4万元以上作为贫困村脱贫的一项重要指标,推动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①进一步规范“三资”管理。把推行“村账乡代管”作为规范村级“三资”管理的重要举措,从源头上堵住了村级集体资金流失的口子,较好地巩固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果。衡南县、衡阳县、常宁市、耒阳市、祁东县、石鼓区还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农村各类产权流转、租赁、入股、拍卖、招投标、网络竞价等都进入了交易平台,健全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实现村集体资产资源保值增值,有效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②全面开展村级集体“三资”清查和审计。结合全市村居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全市全面开展了村级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村级财务清查审计和村干部任期离任经济责任专项审计等工作。截止目前,全市147个乡镇、2584个村和居委会全部开展了财务清查审计,其中村居财务管理混乱的村居87个,占清理总村居数的3.37%;共清查资金总额353322.3万元,共清理出违纪违规资金总额982.07万元,退赔金额817.7万元;共开展村居组织成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村居数2473个,查处违纪村居数195个,违纪村组干部人数368人,违纪资金总额978.55万元,退赔金额685.1万元,处分村组干部人数159人,移交司法机关20人。③积极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争取常宁市成为了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县推进试点(湘南片区),目前已做好各项基础准备工作,将于2018年5月份全面启动。按照《湖南省农业财政专项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的指导意见》,从2017年开始以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项目为试点,将财政支持农业经营主体项目资金的50%作为项目坐落村集体经济组织股金,入股农业经营主体,获取一定股金分红收益,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村级公益事业和村级公共服务等,我们正全力抓好该项试点工作。 (农村改革与发展科供稿)

主办单位:衡阳市农业农村局 衡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衡阳市数据局

地址:湖南省衡阳市蒸湘区延安路14号 联系电话:0734-8180400

网站标识码:4304000038 网站地图   备案序号:湘ICP备05002289号-1     湘公网安备43040802000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