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围绕,流水潺潺。盛夏的平安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一栋栋楼房错落有致,干净整洁的进村柏油路畅通无阻,崭新的太阳能路灯一字排开,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画卷跃然纸上。
发展生态产业,绿了山头,鼓了钱包
空中俯瞰平安村
平安村位于常宁市西岭镇北部,是该市重点油茶产区,漫山遍野都是油茶林。依托大三湘油茶公司,该村成立了平安生态合作社,建成千亩高产油茶基地,为村民人均年创收5000余元。“各个山头种满了油茶树,一眼望去都是绿色,既美化了环境,又挣到了钱,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平安村村支部书记周法文高兴地说,“这些年,老百姓靠油茶过上了好日子。”
“茶油致富,平安是福”的标语随处可见
在发展茶油产业的同时,该村还在茶山上养起了鸡。利用油茶林的虫子和杂草为鸡提供食物,同时鸡粪又可以用作油茶树肥料,形成良性循环,村民在林间以散养的形式发展茶山飞鸡养殖业。2015年,该村成立利民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建成大中型养殖场5个、中小型养殖场18个,带动当地近200人就业。
平安村村民周凌锋2011年尝试养殖茶山飞鸡,由于缺乏经验,没有得到理想的回报,后来周凌锋奔赴山东学习相关种养殖技术,一年之后学成归来,逐步成为了村里的养鸡大户,平均每年养殖10多万羽鸡。在平安村,像周凌锋这样的养鸡大户已经有20多户。据悉,平安村的“林下经济”模式已为村集体累计创收上千万元。
开展新农村建设,完善设施,提升“颜值”
宽阔的村组公路
“原来村子环境差得很,好多人家的房子又脏又破;马路也很窄,建房子时,运砖的大卡车都开不进来;村里的厕所又脏又臭……”谈及村子过去的模样,平安村村民周生贵不禁皱起了眉头。
2013年是平安村开始蜕变的一年,这一年村子开始了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拓宽道路、新建厕所、改造旧房、接通自来水……经过一台又一台“整形手术”,平安村改头换面,终于摆脱了过去“灰头土脸”的形象。
为维系干净、秀美的乡村环境,平安村专门建立了一支11人的环卫队伍,全部由本村村民组成,每天对全村进行全天候、无死角的清扫。“在促进村民增收的同时,又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周法文说。
贯穿平安村的横沙江,曾是一条人人避之的“臭水河”。2017年,平安村深入开展河长制工作,动员全村党员干部深入群众进行河道保护宣传,还把河道保护写入“村民行为八荣八耻”。经过整治,横沙江变得格外清澈,已经成为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发展生态旅游,村在林中,人在景中
天然泉水幸福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环境全面改善后,平安村在乡村生态旅游上狠下功夫。油茶小镇、平安古桥、平安古樟、幸福泉、孝文化广场、西岭书院……依托厚重的文化历史底蕴以及优美的乡村自然风光,平安村的乡村旅游发展越发火热,近年来更是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村。
村里为发展旅游业建设好的民宿
每年清明前后,游客会到平安村采摘茶耳,体验独特的乡村生活。每到深秋时节,漫山遍野的茶花盛开,星星点点的白色花朵点缀在一片绿色的“茶海”中,尤为壮观,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除了赏花外,游客还可以吸花蜜、采茶籽、品尝油茶美食、体验古法榨油工艺。2019年平安小镇累计游客量达到了30万人次,旅游产业创收1000余万元。
周生贵家与村里的游客中心相邻,他抓住村里发展乡村旅游的契机开起了小商店,还办起了小型“农家乐”。“小卖部一天能挣个二三十块钱,每周还会有游客来家里消费、吃饭,也增加了一份收入。”周生贵笑着说:“每天晚上,游客中心跳广场舞的、散步的村民络绎不绝,自己坐在家中光看着就很开心。”
73岁高龄的夏娇奶奶嫁到平安村已经50多年了,看到来平安村的游客越来越多,她一有空就会在村里的古樟树下摆摊,贩卖她自己手工制作的当地特色小吃梧桐粑粑。夏娇奶奶说:“以前饭都没得吃,现在吃穿住都不愁了,怎么会不幸福?”
老人们拿着蒲扇在古樟树下乘凉、小孩们在宽广的柏油马路上追赶嬉戏、妇女们结伴在村民活动中心前跳广场舞……如今的平安村将美丽田园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民生改善紧密结合,在这里,乡村宜居、宜业、宜游逐渐成为现实。(文/李奇 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