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4-11文档来源:衡阳新闻网
今年39岁的刘准,带着在广东做生意攒下的百万资金,回到老家衡阳县西渡镇梅花村,当起了“新型农民”——穿着皮鞋、白袜子下田。 查看秧苗长势 刘准(左) 在梅花村的育秧大棚里,刘准正在查看秧苗长势。今年3月以来,衡阳县持续低温多雨,刘准花110多万引进的密室叠盘育秧技术派上了大用场。48小时就完成种子催芽,秧苗长得又粗壮又齐整,不但解决了自己承包的3000多亩地的秧苗问题,还为周边农户提供了1000多亩的秧苗。刘准对记者说道:“ 衡阳有句俗语,叫秧好半年禾。即便今年天气恶劣,但用密室育秧,出苗率很好,秧苗很壮,为早稻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育苗大棚 1997年大学毕业后,刘准南下发展,积累了百万身家。就在家人期待着他将生意做大的时候,他却在梅花村流转了几百亩农田,当起了农民。在村里成立了农机合作社,买进耕田机、插秧机、无人植保机,还花巨资买回了烘干机,使种田变成了“人不下田、谷不落地”,种田也已经实现了从育秧、耕田、插秧、收割、粮食转运到烘干的全程机械化,合作社吸引了很多年轻后生纷纷从外地回来,跟着刘准一起干。38岁的刘卫星原本是永州江华人,是合作社里的种粮能手,现在他在村里娶了媳妇,在梅花村扎下了根。 机械耕地 作为种粮能手,刘卫星笑着对记者说:“虽然是农民,但我们能穿着皮鞋 、白袜子种地, 一天还能赚个两、三百块钱,并乐得自在。” 如今,刘准流转的3000多亩土地种植的全部是高档优质稻,他还在县里发起成立了高档优质稻种植协会,与湖南大学、湖南农大等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着手水稻生产过程追溯试点,确保每一颗稻米都安全、生态、无污染。 在顺应新形势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当前,刘准深深感慨说:“我要当就要当新型农民,既能够赚得到钱 ,又可以轻松赚钱,做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体面农民’。”(陈海燕)
主办单位:衡阳市农业农村局 技术支持:衡阳市数据局
地址:湖南省衡阳市蒸湘区延安路14号 联系电话:0734-8180400
网站标识码:4304000038 网站地图
备案序号:湘ICP备05002289号-1 a>
湘公网安备43040802000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