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 首页 >  信息公开 >  工作动态 >  县市区动态 > 

衡南县就业扶贫结硕果 “家门口”就有脱贫“金元宝”

发布时间:2019-08-05文档来源:衡阳市扶贫办

 

  “一个鸭蛋能卖7毛钱,2300只鸭一天就能捡到近2000个蛋,一年下来光卖鸭蛋就能收益3万块钱,‘家门口’就业比在外打工强多了!”近日,在衡南县相市乡直壁村的养鸭大棚里,一只只肥壮的蛋鸭成群结队地扑腾进池塘,村民许小放一边赶鸭,一边算着自己的致富“账单”,心里喜滋滋的。

  过去许小放一直孤身在外地打工,干些搬砖之类的体力活,除去交通、食宿开销,一年下来到手也就1万多块钱。随着年纪增长,体力活也干不动了,家中还有要照顾的一家老小,加之原本的经济基础差,许小放的“贫困帽”一直摘不下来。

  回到家乡后的许小放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找到了工作。衡南县晨晖种养专业合作社于2012年创办,现有油茶种植基地1300亩,油菜种植1000亩,养殖车间300亩。2018年,该合作社被列为当地的“扶贫车间”,也是县级就业扶贫示范基地。“扶贫车间”为当地贫困户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并为有意向的村民提供养殖、种植专业技术培训,帮助他们创新创业增收。

  一开始,许小放在合作社负责养猪、养鸭等养殖类工作。许小放告诉记者,早些年他自己也做过鸭养殖,当时没技术也缺资金,也承担不起风险,只能小规模养殖。在“扶贫车间”的帮扶下,他逐步掌握了鸡鸭鱼猪养殖新技术,也有了脱贫致富的底气。去年底,许小放决定干回老本行,购入2300只蛋鸭,当起了“鸭司令”。 许小放说:“原来都按农村‘土办法’养,现在学了新技术,养的鸭子存活率、生蛋率都大大提高了,合作社还帮助我们和企业牵线搭桥,也不用担心销路问题,没有了后顾之忧。工作体面,收入还高,还离家近,幸福感也有了。”

  直壁村村支书阳顺生介绍,在政府引导支持下,“扶贫车间”逐步激发出村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去年直壁村村级集体收入达到15.42万元,村民们收入逐年稳步提升。同时,该“扶贫车间”吸纳的54户97名贫困户中,已有33户58名贫困户实现脱贫,预计到2020年可实现全部脱贫。

  记者了解到,在衡南县,像衡南县晨晖种养专业合作社这样的就业吸纳能力强、技术门槛较低的劳动密集型“扶贫车间”共有7家,引导贫困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245人。

  今年以来,衡南县紧紧围绕“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目标,科学量化指标、层层压实责任,切实强化举措,提高就业扶贫精准度,千方百计为贫困户在“家门口”搭建各种就业平台,着力打通贫困户就业“最后一公里”,取得了积极成效。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施“一村一岗”工程,开发“公益性”岗位,共安排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357人;依托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创建“扶贫基地”65家,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857人;在全县65个省级贫困村中,确定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示范村25个,带动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共824人;同时,扶持了一批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农业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安置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5000余人。

  截至目前,衡南县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3180人,已就业14778人,圆满完成了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其中,新增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完成率达106%,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完成率达242%;交通补贴全部实行打卡发放554人;对有就业愿望而未就业的贫困劳动力,全部实行“311”跟踪服务。

  如今,许小放不仅成功脱贫,他的养鸭事业也发展得如火如荼,供不应求的市场,让他有了扩大规模的打算,他指着不远处的池塘向记者介绍:“通过在‘扶贫车间’学习,我才了解到循环农业。我计划扩大养殖水面,再买一批鸭苗、鱼苗,把养鸭和养鱼结合起来,水里养鱼,水面养鸭,收益能翻倍。”

  许小放拾掇着一颗颗还热乎的鸭蛋,笑着说:“这就是让我们脱贫致富的‘金元宝’。党和政府时刻在关注我们有困难的群众,有了这份关心和帮助,我相信老百姓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王倩文 张欢)

主办单位:衡阳市农业农村局 技术支持:衡阳市数据局

地址:湖南省衡阳市蒸湘区延安路14号 联系电话:0734-8180400

网站标识码:4304000038 网站地图   备案序号:湘ICP备05002289号-1     湘公网安备43040802000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