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县2017年农业工作着重作好“四字”文章

发布时间:2017-12-06文档来源:衡阳县农业局

 

  2017年,在衡阳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农业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衡阳县农业局主动适应农业发展新常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成了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大局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衡阳县再次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全省油料生产大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连续位列全市第一,农业农村其他工作有望继续位居全市前茅。

  一、着力“调”字,打造优质农产品基地,农业生产实现新增长 

  全县完成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61.5万亩,粮食总产65.34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0.4%和3.3%。在保证水稻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增加旱杂粮种植面积,春、夏播大豆、玉米等旱杂粮17万亩,新种植马铃薯1万亩。蔬菜、瓜果20.6万亩,较上年增加1万亩。夏收油菜74.9万亩,总产菜籽8.2万吨。种烟1.26万亩,总产3.44万担。棉花7.8万亩。全年出栏生猪188.82万头,存栏生猪108.6万头;出笼家禽2083万羽,存笼家禽1236万羽;存栏牛、羊8.18万头、6.42万头,出栏2.64万头、7.8万头。坚持“转方式,调结构”主线,优化产业布局和品种结构,打造一批高标准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县建成西渡、台源、渣江、三湖等14个乡镇为重点的高档优质稻基地50万亩,以岘山、演陂等21个乡镇为重点的优质油料基地100万亩(含油菜、油茶),以台源、洪市、曲兰等7个乡镇为重点的乌莲基地2万亩,以西甜瓜、三红柚、官溪蜜柚、精品蔬菜等为重点的优质蔬果基地20万亩,以金溪、井头等10个乡镇为重点的优质竹木基地100万亩,以金银花、槐米等为主的中药材基地5万亩,以库宗桥、金兰等5个乡镇为重点的烟叶基地1.5万亩。全县建设标准化养殖示范区78个,其中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获农业部授牌4个,省级8个;生猪养殖基地年出栏生猪180万头以上,家禽养殖基地年出笼2000万羽以上。

  二、着力“强”字,补齐农业发展短板,现代农业实现新发展 

  建强农业产业组织,打造农业品牌,补齐产业短板,促进三产融合,逐渐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格局。一是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职业农民。全县投资500万元以上的规模农业企业发展到205家,其中省、市级龙头企业分别8家、46家,三星级以上休闲农庄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发展到486家,家庭农场累计发展到919家,种植大户发展到9072户。培训认定职业农民800人,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1169人。如角山米业发起成立衡阳县优质稻产业协会,采取“企业依托协会、协会组织大户、大户联结农户”的模式打造50万亩高档优质稻产业园。协会已发展会员301个。协会组织大户按照订单要求统一开展绿色生态标准化种植,对基地实行四个统一(即统一种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购、统一加工销售),企业对订单基地产品定价定向收购,预计今年将直接为农民增收7000余万元。二是做长做粗产业链条,促进三产融合。全县培育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4家,今年,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90亿元(预计),同比增长28.6%。农产品加工产业已成长为县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持续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支持龙头企业开展行业整合,培育领军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力促三产融合。全县创建了乌莲三产融合试点产业园。把乌莲种植、加工与休闲旅游融为一体,打造“百里荷花百里香”的特色乌莲产业带。今年已建成以“一线六片二基地”为重点的1.13万亩乌莲种植基地,乌莲加工产业园建设推进顺利,已培育规模乌莲加工企业2家,整合打造乌莲主题休闲农庄6家。据不完全统计,今年通过乌莲产业增收脱贫的贫困户有望达到300户1000余人。三是打造农业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全县建成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1个,农业高新技术企业2家,农业专利技术113个,注册农副产品商标197件,其中驰名商标2个,省著名商标11个,省名牌产品5个。中国驰名商标“天天见”产品畅销28个省市,远销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和美国、俄罗斯等欧美国家,该企业成长为全国销量最大、技术最全面、产品最齐全的梳篦生产企业。“角山”硒米、“金鲲”香米、“喜传天下”家居、“和美园”食品、“超能美、培斯汀、美斯汀”中西药、“信旺”生猪等知名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综合实力飙升。

  三、着力“美”字,造就美丽乡村,民生工作实现新改善 

  一是塑造农村环境美。县委成立了生态立县战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出台了《衡阳县生态立县总体实施方案》及考核办法,分解量化了资源保护、环境治理、循环经济发展、绿色发展理念宣传引导等生态立县工作任务和措施,明确了各职能部门的具体责任,组建了专班考核评比。通过常态化、长效化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卫生和生态环境实现根本改观,全县农村全域专人保洁、垃圾有效分类减量、农村垃圾集中处理。7个乡镇建成集镇污水处理系统。保持河道、水库等水域水质优良率90%以上。全面封山育林和“三边”绿化彩化,力争“十三五”末森林覆盖率50%以上。二是实现农民生活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扩大农村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覆盖面,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全县443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水泥(油)路;自来水管网覆盖了全县80%以上行政村;农村电网二期改造基本完成;解决了99%以上农村居民的安全饮水和住房问题。三是培育乡村风尚美。制订了以“反对大操大办、反对失信不孝、反对黄赌毒和非法宗教”等为主要内容的《衡阳县“推动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乡风”工作方案》。完善村规建立“四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开展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好邻居、好婆媳等评选活动。同时,推广“说论亮”道德评议方法与农村道德讲堂有机结合,强化村党组织建设,弘扬新时期乡贤文化,从根本上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培育农村文明新风尚。目前,全县已有7个村被省政府授牌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是全省美丽乡村建设验收授牌村最多的县市区之一。四是抓好农业产业扶贫。根据衡阳县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优质稻、三红柚、西甜瓜、乌莲、双低油菜、无公害蔬菜等六大项目作为全县农业产业扶贫重点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名牵头领导,一个指导专班,具体负责项目落实。明确农业产业帮扶机制。着力构建“百企联百村,百村建百社,百社帮万户”的产业扶贫工作格局,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接机制,51个省定贫困村每村有一个以上的专业合作社,实现产业帮扶全覆盖。2017年通过农业产业扶贫,共帮扶贫困户9882户、21373人发展农业产业。

  四、着力“改”字,激发内生动力,管理服务实现新加强 

  一是突出改革创新和服务创新。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农村“三权分置”工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已全面完成试点任务。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已完成全县443个村48个居委会的村(居)两委换届财务清查和经济责任审计。创新金融服务“三农”机制。成立了全县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和乡镇综合产权交易站,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承包权、农村林地使用权和所有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村房屋所有权等4大类农村综合产权抵押贷款,解决了农村融资难、贷款难、农业抵押物难的“三难”问题。今年以来全县发放小额扶贫信用贷款1.5亿余元,金额居全市第一。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围绕“培育服务主体、创新服务方式、完善服务机制、提升服务能力”目标,进一步健全乡镇农技推广、农机服务、畜禽防疫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实现农业公共服务向村组、农户全覆盖。今年在西渡、台源、演陂、三湖等乡镇建成4个集粮食机械烘干、病虫害机械防治、农机维修与托管于一体的农机综合服务中心,每个中心服务范围覆盖周边2-3个乡镇,逐步实现全县25个乡镇全覆盖。二是突出农资市场整顿和农产品质量监管。全年出动执法专车160多台次,出动执法人员2000余人次。查处违规种子33个品种,查处违规农药产品62个,查处违规肥料产品13个。为广大农民挽回经济损失300多万元。以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为契机,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推进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生产技术规范和管理规程应用,建立健全监管、检测、执法“一体两翼”综合监管机制。全县已获证“三品”农产品39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三品一标”农产品年产量32.98万吨。三是突出农业科技服务和强农惠农政策执行。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和病虫害专业化绿色防控技术,引进良种、良法,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今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应用4.25万吨、97.7万亩,增产3.21万吨,节本增收1.3亿元。落实秸秆还田腐熟技术应用13.13万亩,推广应用秸秆腐熟剂256.1吨,节本增收915.14万元。大力实施农业项目,今年新增6个项目列入了农业部和省农委重点项目。在巩固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等项目的同时,今年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国家千亿斤粮食增产计划中低产田改造、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优质稻产业、产油大县等项目有序实施;耕地质量提升项目正在申报参评中。全面落实两个100%,执行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不走样。

主办单位:衡阳市农业农村局 衡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衡阳市数据局

地址:湖南省衡阳市蒸湘区延安路14号 联系电话:0734-8180400

网站标识码:4304000038 网站地图   备案序号:湘ICP备05002289号-1     湘公网安备43040802000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