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司法局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整合法律顾问、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安置帮教和公证服务等职能,加速公共法律服务改革,通过多维度拓展体系,搭建立体式“法律服务圈”,让法律服务阳光温暖每个角落。
夯实平台,拓宽法律服务广度
一、擦亮公共法律服务名片。我市积极打造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12个县(市)区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崭新亮相,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全部建成公共法律服务站点,实现了半小时法律“服务圈”;加强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建设,如法网网络平台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实行24小时网上办公。近两年来,市县两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共接待群众咨询3.6万余人次,12348和“如法网”平台共提供法律服务4千余人次。
二、筑牢城乡公共普法阵地。建立完善法治宣传教育公共设施体系,大力开展“法律六进”活动,营造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重点抓好了市、县两级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广场)建设,大力推进法制学校、人民调解室、法律援助联系点等“九个一”法治阵地建设,做到法治示范村与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同部署、同考核;在全国率先打造市、县两级集中学法考法中心,全面推进无纸化学法考法;在全省率先开展法治乡镇创建,深入开展“依法办事示范窗口”单位、依法治校示范校、“诚信守法示范企业”等各类法治创建活动。
三、延伸法律援助触角。市政府将法律援助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进行考核,市政协召开法律援助专题协商会,为之鼓与呼;在市、县、乡(街道)、村(居委会)建立了四级法援网络,与市妇联、残联、团委、总工会等部门联合成立了专业援助站,在律师事务所设立援助受理点,构建了全市法律援助便捷通道;不断降低法律援助门槛,将农民工、留守儿童、残疾人、老年人、刑满释放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等列为重点援助对象,针对其不同特点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法律援助服务。2018年被司法部评为法律援助工作联系点先进单位,2019年,市法律援助中心被评为全国法律援助先进集体。
创新方式,提升法律服务高度
一、资源整合,法律服务一站到家。充分发挥律师、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机构在服务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组织法律服务人员通过各种方式,结对为全市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企业改制、园区建设和小微企业、困难企业发展提供“保姆式”服务,对服务单位进行“法律体检”,为农民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强势维权,助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二、活动精彩,服务方式喜闻乐见。深入开展了“助改革、促发展、保民生”法律服务系列活动,推进“法律进乡村”、“律师进社区”等普法服务活动,提升律师“三牵手”、公证“五进”、“法援苍生、与您同行”等活动质量。衡州公证处开辟公证服务“绿色通道”,指派专人办理大型公司的公证事项。2019年,全市律师共牵手重点工程26个,担任企业法律顾问155家;牵手社区146个,公证机构联系乡镇、社区、企业等近300家,办理公益性服务100余件,为群众直接减免费用18万元。
三、举措创新,服务品牌熠熠生辉。一是推广“和事佬”工作站调解模式。充分发挥“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和老模范)作用,将矛盾化解在萌芽、调处在基层。二是律师参与信访接访。将“专项调解”活动与“法律进乡村”、“律师进社区”活动结合,在市信访局专设“律师咨询”室,参与信访接待和矛盾调处。三是强化驻派出所人民调解工作室建设。注重从公安辅警和退休政法干部等人群中发掘驻所调解员,建设一支有丰富经验和调解技能的驻所调解员队伍。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全国率先出台《衡阳市新冠肺炎疫情后期常见矛盾纠纷调解指引》,获得司法部的高度肯定并在部官网加编者按全文转载。
加强监管,强化法律服务力度
一、健全制度确保服务有序。整理完善了《律师参与信访值班制度》等多项制度,对律师明确规定轮流参与信访接访工作;健全完善了法律服务测评考核和诫勉谈话制度,定期对法律服务人员开展量化考评;规范完善了法律服务案件回访制度,定期对法律服务人员办结的案件跟踪抽查,并将抽查结果作为年终考评重要依据。
二、强化监督促进服务规范。推进服务公开,将涉及法律服务的规定、法律法规信息等全部依法公示;加强对法律服务人员执业行为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发现问题一律暂缓考核。规范对投诉案件的受理、调查和回复。加强学习培训,形成内生动力。
三、锻造行风提振服务能力。加强行业党建,发挥协会拓展性党支部的作用,开展系列党建活动。在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司法鉴定人员中广泛开展“忠诚为民”教育等活动,锻造行风作风,提升法律服务工作的能力水平。(李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