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衡阳市商务和粮食系统坚定不移地推进“开放强市”“流通旺市”“粮安稳市”三项工程,全市商务、粮食经济年均实现“两位数”以上的增长。
一、推进“开放强市”,全市开放型经济实现追赶式跨越发展。
衡阳从2011年到2016年的五年间,开放型经济的核心指标——外贸,从12.55亿美元跃升至26.72亿美元,在全省的排位从第六前移至全省第三,年均增长16.3%;实际利用外资从4.97亿美元跃升至11.46亿美元,年均增长18.2%;内联引资从168.66亿元跃升至336.25亿元,年均增长14.85%。
一是抓“精准招商”,招大项目。五年来先后引进了中国五矿、大连万达、浙江吉利、恒大集团、深圳华为等世界500强企业和中储发展、苏宁云商、阿里巴巴、唯品会、梦东方、华南城等国内知名企业来衡投资发展,年利用外资总量稳居全省第二。
二是抓“拓口兴岸”,建大平台。五年来,先后获批、建设、运营了衡阳至广州的无水港、衡阳公路口岸、衡阳综保区;与湘南三市一同申报获批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开通了衡阳至上海的水运集装箱班轮和衡阳至珠海高栏港的铁海联运;衡阳铁路口岸,现正加速建设。经过五年的发展,衡阳从口岸发展严重滞后转变为全省口岸体系最健全的市州之一。
三是抓“衡品出境”,做大贸易。鼓励内外贸融合发展,做大国际贸易总量。连续三年实施了外贸“破零倍增”计划,2016年47家企业外贸业绩破零,17家企业外贸业绩倍增。目前全市已有富士康等20余家加工贸易企业,华菱衡钢、五矿金铜等200余家一般贸易企业,外贸市场主体不断增多。
四是抓“衡企出海”,闯大市场。特变电工、中铁五局二公司、四一七、海联三一等50余家衡企出海,到境外开展对外投资、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其中,特变电工在老挝承揽的输变电工程项目,以服务贸易带动了硬件装备出口,实现了外经外贸相互促进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推进“流通旺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呈“两位数”增长。
五年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简称“社零”)从2011年的556.53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127.98亿元,年均增长15.2%。
一是开展会展促销行动。五年来组织举办或组团参加了家电下乡、汽车博览会、中国首届食品餐饮博览会、沪洽周“湘品入沪”、湘南“投洽会”暨湖南省名优商品展、阿里农村淘宝招商等促消费活动。其中,家电下乡自启动实施到2012年11月底收官结束,我市共销售家电178.2万台,农民获得补贴资金4.93亿元,销售数量、补贴金额均居全省前三;2016年中国食餐会,衡阳团与客商签订供货协议1.12亿元,接待客商、顾客2万余人次,被评为优秀组织奖。
二是开展品牌培育行动。五年来着力打造了衡东土菜、南岳素菜、祁东黄花菜等三大衡阳湘菜;评选了雁城餐饮名店39家、酒类行业诚信经营示范店40家,组织参加省“十行状元、百优工匠”决赛之中式烹调师竞赛,获得第五名的好成绩;金杯电缆、石鼓牌酥薄月、谋彩牌湖之酒、湖芝牌湖之酒、恒飞电缆等获“湖南老字号”品牌。
三是开展市场体系建设行动。五年来,共完成100家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100家放心早餐店建设、552家农家店信息化改造及1个区域性配送中心、3个县级配送中心、11个乡镇商贸中心的改造及新建;推进了150个商贸服务业项目建设,完成投资1000亿元;规划建设了华耀城、雁城物流园、白沙洲物流园、红光物流园等物流园区,以及杨柳4S店街区、衡阳商业步行街、市府路民俗文化街等特色商业街区;培育了年销售额过20亿元的西园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过10亿元的华源建材市场、长江钢材批发市场、中湘机电大市场、永兴家具市场等4家专业市场。
四是开展电商产业促进行动。起草并以市政府名义印发了《衡阳市关于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工作的实施方案》;引进了阿里巴巴村淘项目并正在衡南县、衡阳县、衡东县、祁东县等地推进实施;阿里村淘、邮乐购、农民伯伯等平台已在全市铺设村级电商服务站点3718个;湘梦电商产业园、祁东合丰电商产业园、耒阳市大湘南电商孵化园、雁峰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电商项目、衡阳县电商产业园等五大电商产业园投入运营;全市电商企业达7500余家,中小企业电商应用普及率达30%;电商从业人员达5万余人,年交易额逾100亿元。
五是开展市场秩序规范行动。五年来组织开展了成品油、二手车、生猪屠宰、酒类经营等专业市场的综合执法;加强了单用途商业预付卡、药品流通、生活必需品等监测监管;开展了诚信兴商活动,打造了诚信经营示范街4条。全面落实了安全生产责任制,五年来商务、粮食领域未发生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三、推进“粮安稳市”,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的相关要求。
五年来,市商粮系统始终高举粮食安全这面大旗,坚持创新发展,认真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的各项要求,把抓好人才培养、提高粮食行业技能水平作为基础和前提,把抓好粮食收储、维护粮食安全作为始终不渝的主业,把保供稳价、维护正常粮食流通秩序作为矢志不移的主责,把推进粮食产业发展、提升粮食经济效能作为始终如一的主攻方向,粮食行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是粮食收购平稳有序,“最低收购价”政策全面落实。五年来共收购粮食522.4万吨,总量居全省前列;五年来共收购“最低收购价”粮约280万吨,其中2016年收购“最低收购价”粮63万吨,居全省第一。
二是粮食仓容大幅增加,收储能力得到提升。五年来,新建仓容超过70万吨,修复增加有效仓容 37万吨,基本形成“一市一中心,一县一骨干和若干收纳库”的粮食收储体系,粮食收储能力大幅增强。
三是地方粮食储备进一步充实,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按照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的要求,省、市、县全面落实了新增地方储备粮,储备规模进一步扩大,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初步形成了原粮与成品粮、食用油兼备,静态储备与动态储备结合,省市县三级储备并存的地方粮油储备体系,进一步提高了粮食应急保障能力。
四是粮油产业不断发展,产业链条逐渐拉长。大力推进了粮油“百亿产业”工程,五年来粮油深加工及物流总产值达681.4亿元。积极推进了角山米业、汇升生物实施技术改造和粮油副产品精深加工。其中汇升生物稻米深加工提取海藻糖关键技术产业化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日本在该项目上的全球垄断地位。五年来,培育了国、省、市粮油龙头企业72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21家、市级47家);培育国家级放心粮油示范企业7家、省级5家;培育粮油行业中国驰名商标5个。积极推进粮食产销衔接,粮食去库存成效明显。
五是监管能力得到提升,流通秩序进一步规范。市粮油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获得了新的国家级《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组织参加了2016年全省第三届粮食行业仓库保管、粮食质检职业技能竞赛,夺得团体第三名的好成绩。全面推进了依法治粮,有效维护了粮食流通秩序,净化了粮油市场环境。(撰稿人:综合调研科 曾德伟)
http://sdjs.chinareports.org.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20&id=9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