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要闻 >  工作动态 > 

重磅!我市两非遗项目入选国家级名单

发布时间:2021-06-21 08:51来源:衡阳非遗


2021-06-10 11:21:30  来源:衡阳非遗   


近日

国务院正式发布

第五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我市两项目入选

耒阳坛下乡铜锣传统制作技艺

入选传统技艺中的民族乐器制作技艺类

南岳庙会

入选民俗中的庙会类

 

一、耒阳坛下乡铜锣传统制作技艺

耒阳坛下铜锣制作技艺起源于三国时期,时刘备南下入蜀,派张飞驻守坛下,随军工匠将北方金属冶炼技术传入,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据《耒阳市志》载:"(坛下圩)清代即以加工铜器而出名。"

坛下铜锣为传统手工制作,工艺严谨复杂,要依循选料、配料、熔水、制坯、锻打、剪边、成型、淬火、冷作、抛光、一锤定音等十多道工序进行,火候和技艺手法要求十分精准,且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其中尤以配料和定音最为重要,其配比的精准度关系到铜锣音质的好坏;"一锤定音"技术性最强,其手感力度的掌握,眼力、听力的配合,全凭悟性和经验,三者完美统一,需长期实践方可掌握,这是现代机械所无法替代的。

坛下铜锣音质清脆纯净,宏亮悠远,音准好,品种多,经久耐用,有一锤定音的神奇。现产品主要销往湘、鄂、贛、皖、渝、川、滇等近20个省份,乃至香港、台湾、东南亚等地华人社区。

 

二、南岳庙会

南岳庙会,源于祖先崇拜、山神崇拜、阴阳五行和星象学,不晚于南宋成形,鼎盛于明清,式微于二十世纪中叶,九十年代后繁荣兴盛,在衡阳市南岳区衡山南岳大庙、祝融殿、天符庙及周边寺庙宫观和集镇举办,以春节庙会、"赶八月"庙会和天符庙会为主要载体,是楚人作为火神、衡山山神祝融的后代而在祝融受封地衡山自发组织、自然传承的,以酬神谢恩、驱邪消灾、祈福求寿、社火狂欢为主要内容的民俗活动。

南岳庙会由春节庙会、"赶八月"庙会和天符庙会组成。春节庙会在腊月初八至次年元宵举行,是南岳群众感念楚人先祖、南岳圣祝融庇佑而组织的新年祈福活动,含腊八施粥、除夕抢头香、传灯供灯、火灯游街、舞龙舞狮等。"赶八月"庙会在农历七至九月,南方有火神崇拜习俗的各民族信众向南岳进香,感恩先祖保佑,祈愿父母长寿,并在八月初一达到高潮。香客以烧行香、烧拜香为主。天符庙会是当地群众为驱辟邪而在农历五月初十至十七日举行的民俗活动,以十七日天符大帝生日为高潮,有道教会、抬故事、文武判官游街、悬艾草、配香囊等。

 

2006年至今,衡阳非遗保护工作历经15个春秋。目前,全市建档记录非遗项目2000多项,其中列入各级保护名录有346项,涉及十二个县市区10大类。有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名录1项(衡山影子戏)、国家级7项、省级19项、市级73项。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6人、省级20人、市级105人。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衡阳人民智慧的结晶和特有的精神文化财富,也是我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市多举措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合理利用工作,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为衡阳建设文化强市提供了坚实的文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