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市社新闻 > 

当年供销社那些科技创新的事

发布时间:2023-07-21 来源:《衡阳市供销合作社志》1992年11月版




1992年11月出版的《衡阳市供销合作社志》记载了衡阳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历年来的主要科技成果。现刊载如下,分享交流。


一、最初发现山苍子油的经济价值

山苍子树原系野生植物,境内各山区历来甚多。新中国成立前民间有用其叶作线香(敬神用品)原料,但对其籽的经济价值不明,省内亦无收购、加工、利用的先例。1953年,耒阳县供销社推销经理部业务员龙永昌用土法榨取山苍子油,送省社转请有关单位鉴定,发现山苍子油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香料油。1955年,衡阳土副站开始试销。1958年,耒阳县供销社按照省社提供的资料,用蒸馏法提炼山苍子油。全省供销社系统开始将山苍子油列入经营目录,下达收购计划。1964年,各县供销社组织栽培山苍子树。翌年,全区人工种植面积达1200余亩,70年代陆续受益。1972年起,衡阳境内年收购量在千担以上,价值200余万元。


二、白蜡虫培育科技成果

衡阳县金溪区供销社于1974年3月起开始培育白蜡虫。翌年,由区社生产培植专干谢理华,技师刘配金,农民彭正喜组成白蜡虫科研小组,以富田公社朝日大队为基点,三年育种85.7市斤,单产10.8斤,超过部颁标准(8—10斤),1978年光荣出席衡阳地区科技代表大会,金溪区供销社及培植专干谢理华,分别获地、县科委授予的科技成果奖。1978年9月,经县委批准成立“衡阳县金溪区白蜡虫科研所”,次年,经地区科委批准将该区白蜡虫生产正式列入科研计划。1980年用种95.4斤,挂树1.8万株,收摘虫种1.5万斤,获大面积单产15.4斤的高产。1981年4月潇湘电影制片厂受商业部委托,在该区摄制《虫·白蜡》科教影片,发行至全国放映。同年10月谢理华出席衡阳地区科研成果授奖大会,金溪区供销社白蜡虫科研项目获科技成果三等奖。


三、电动麻经织席机研制成果

1979年6月8日,衡山县日用杂品公司和南岳镇农机修造厂共同研制的“湘岳80-150电动麻经织席机”成功。经省供销社科技处,省日用杂品公司组织鉴定,在全省推广。1983年获商业部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1985年3月“一机多用的电动麻经织席机”纳入国家科委编辑出版的《农村适用技术》一书,在全国发行。


四、CZK-5仓库多功能自控装置

1979年11月,祁东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科研小组组长周盛武、河洲区供销社仓库保管员陈建设等四人共同研制成《CZK-5仓库多功能自控装置》获省科技进步成果三等奖及商业部科研成果三等奖。


五、香甜柚嫁接科研成果

1988年,祁东县供销社李方雄、管声俭、周明清、张德元等用本县大同市乡大同市村香甜柚树枝条,在20亩枳壳树上嫁接,获得成功。共育出香甜柚树苗4万多株,出售3.7万株、获毛利3.7万余元。培育出的香甜柚,皮薄、肉厚、汁鲜、脆甜无核,经省供销社鉴定后,纳入省社、省科委“科技兴农发展项目”。



文字:《衡阳市供销合作社志》1992年1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