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工作动态 >  图片资讯 > 

健体系 搭平台 增认同——湖南有形有感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

来源:湖南民宗 发布时间:2025-10-11 14:45

 

近年来,湖南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从健全体系、创新方式、打造品牌入手,有形有感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为加快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做出新的贡献。

健全宣传教育体系

省民宗委在永州市冷水滩区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会

强化党员干部教育。着力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宣教格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纳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纳入各级干部培训基本任务,列为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湖南韶山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基本培训班教学内容,形成上下协同、分级分类抓落实的干部教育培训格局。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班,利用湖南省干部教育培训网络学院、湖南网上社院等平台,研发制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线上精品课程。建立42家省级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和62个省级党员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带动市县两级建设284家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1413个现场教学点,形成覆盖全省的阵地建设矩阵。组织开展省民宗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2024年共宣讲1000余场次,听众达15万人,基本做到全覆盖。

强化学校宣传教育。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全省大中小学校专题课程,融入思政教材体系,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平时教育,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根植各族学生心灵深处。定期组织全省各地初中思政教研员、骨干教师开展铸牢教育专题培训和教学集中研讨,指导市县两级开展分层培训。举办全省初中《中华民族大团结》课程现场教学比武,组织编写12个《中华民族大团结》专题优秀课堂案例被广泛应用。举办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骨干教师研修班,指导吉首大学等26所高校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专题课程。在全省创建94所"湖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连续举办11届全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建设伟大祖国 建设美丽家乡"主题演讲比赛,持续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题征文比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

强化社会宣传教育。面向各族群众开展"五史"学习宣传教育。统筹省内主要新闻媒体开设专栏、推出专版,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展现湖南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经验成就。推出专栏《同心筑梦新湖南》,深入宣传解读湖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纪实。推出《红石榴花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湖南探索与实践》,集中宣传湖南对口支援新疆的工作举措、积极成效和感人事迹。民族题材纪录片《于青山绿水间》被中央主流媒体以及国家有关部门专题推介。开展"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传活动,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

丰富拓展平台载体

"湘遇山南·格桑花开"湘藏青少年2025年冬令营师生合影

创新宣传教育形式。将每年9月明确为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举办湖南省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网络答题竞赛活动,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举办湖南省旅游从业人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解大赛,引导旅游从业人员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组织各族学生开展"石榴籽·祖国行""祖国情·中华行"等活动,举办"红石榴·湘吐同心""湘遇山南·格桑花开"湘疆、湘藏青少年夏(冬)令营活动,让各族青少年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截至目前,累计开展各类活动2100多场次,结对学生超10万人次。

打造宣传教育平台。建成湖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长沙)、常德市桃源县"中华民族一家亲"展示馆、邵阳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湘西州十八洞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等一批教育实践基地。这些基地成为宣传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窗口。湖南省铸牢意识体验馆,累计入馆体验人数达50万人,受到各界广泛好评。以"三湘四水向中华"为主题在北京举办中华优秀文化体验展陈活动,累计接待参观学习人数10万次。此外,打造"我的韶山行"研学活动,以及凤凰古城、乾州古镇等一批铸牢意识体验街区,深入挖掘本地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精心策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展及非遗、民族服饰等三大体验馆,让游客在互动中领略中华文化魅力。

拓展宣传教育渠道。统筹湖南省网络媒体资源,精心打造一批优质网络精品文艺力作,灵活运用图文、短视频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故事。建设"三湘石榴红·云上家园"平台,探索"广电湘军+产业+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与民族团结双丰收。上线湖南省红色文旅信息化平台暨"潇湘红"APP,通过人工智能、5G+视频应用、大数据等技术,为游客提供全方位、沉浸式的服务体验。长沙铜官窑、马栏山文化创意园、长沙世界之窗等景点将"文化+旅游""文化+科技"相融合,让各族游客在数字场景中感知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各地游客慕名来到沙洲村"打卡"

融入红色文化。依托伟人故里、将帅之乡、红色热土的优势,强化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传承红色基因,生动讲好红色故事。实施民族地区历史文物保护工程,将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加强桑植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汝城沙洲村"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等纪念设施保护利用,高标准打造十八洞村、沙洲村为新时代红色地标,成功塑造一批红色文化研学基地。依托"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优势打造民族地区红色旅游线路,充分利用贺龙元帅纪念馆、通道转兵旧址、老山界景区、芷江抗战胜利受降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湘潭市统筹339处红色资源,盘活精品旅游产品,2024年到韶山各族游客数量突破500万人次。永州市充分发挥李达故居、陈树湘红色文化园、阳明山红六军团长征遗址群等的教育功能,着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活化民族文化。将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融入旅游城市、景区规划和重大活动,引导各族群众在旅游中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完成《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湖南卷》编纂工作,组织开展《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湖南省卷》实物收集工作,出版《湖南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等专著。《湘西麻阳多民族融合文书影印校注与研究》成功申报国家民委专项课题项目。加强湖南各民族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交融研究,充分展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创作制作电影《半条被子》《十八洞村》、花鼓戏《桃花烟雨》、民族舞蹈诗剧《盘王之恋》、大型舞剧《二十四时舞》等一批文艺精品,不断丰富湖湘文化精神价值内涵。湖南卫视推出的民族音乐交流节目《乐在其中》,用民族音乐架起世界沟通桥梁。支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示范基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建设,举办和参加少数民族文艺调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将民族文化体育项目融入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展示内容以及各类节庆活动中,打造民族地区现象级出圈文化活动,培育具有标识度高的民族特色文化活动品牌,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

整合民俗文化。结合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通过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非遗传承,将民俗文化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度融合,凝聚起各民族情感共通、发展共进、未来共筑的精神力量。端午节期间,湖南各地掀起"龙舟竞渡"热潮,各民族同胞在赛事中团结协作、顽强拼搏。2025年蛇年春节期间,湖南推出8条"旅游迎春  休闲过年·跟着年味游湖南"路线,联结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情感纽带。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做优苗族赶秋节、吉首鼓文化节、侗族大戊梁歌会、四八姑娘节、城步六月六山歌节、龙山"舍巴日"等传统节庆活动,突出展示各民族共有的中华民族形象,将这些活动打造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