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 

【学习浙江经验 助推湖南高质量发展】 财务、耕保、建设用地篇

发布时间: 2018-08-27    来源:市国土资源局

以创新思维突破阻碍发展的体制制度困境

 

 “两山论”在浙江发源并生根开花,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有机融合发展,浙江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中走在前列,经济转型升级步入快车道,城乡统筹、区域协调步伐加快,百姓获得感不断增强。浙江取得这样骄人的成就,有其深层次内因和逻辑,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

启示一:改革创新是推进国土资源工作的强大动力。

对比浙江,看到差距,感受到压力,同时也坚定了信心,鼓足了干劲。对比两省国土资源工作,我们与浙江的差距,差在思想解放上,差在改革创新勇气和决心上,差在国土资源制度供给的能力和水平上,差在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本领上。对此,我们一定要知耻而后勇,虚心学习,迎头赶上。如何弥补这个差距,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关键,要学以致用,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要克服惯性思维、惰性思维。解决不愿、不敢、不会改革创新的问题。要打开国土资源工作新局面,关键是做好符合湖南省情的国土资源体制机制创新这篇文章,加强制度供给,向改革要红利,向制度要红利。通过国土资源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湖南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改革具体路径需要我们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联系湖南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源条件、湖湘文化特点等实际,发扬“吃的苦,霸的蛮”、“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精神,凝聚改革共识,脚踏实地,通过创新突破阻碍发展的体制制度困境。广泛借鉴消化浙江、福建、上海等地经验,创新湖南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形成先发优势,创造制度红利,助推湖南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杭州市以梦想小镇、云栖小镇为代表的新型产业经济(园区经济),通过技术创新,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聚焦电子信息、互联网产业链前缘和高端,这些产业具有高技术、高产值、高增长性、高附加值的特征,引领区域经济实现动力转换、转型升级。学习浙江经验,我省在国土资源政策支持产业转型、新业态培育上大有可为,要通过土地供应制度创新,以盘活存量土地为重点,有保有压,积极引领我省各类产业园区转型发展、集约发展,重点扶持培育梦想小镇、云栖小镇类型的新经济高端产业。作为我厅直接主导建设的湖南省地理信息产业园,要借鉴浙江经验,研究有针对性的土地、财税、金融、人才、知识产权政策,筑巢引凤,优化营商环境,激活企业创新创业活力,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创出湖南模式。

湖州市西塞山前、慧心谷坡地村镇建设项目案例启示我们,在农村土地管理上,我们还存在短板和不足,思想固化,裹足不前,政策僵化,不能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美丽湖南的需要,大量农村土地资产沉睡,有待激活发挥效益。这需要我们按照“两山论”的要求,以空间规划管控为主线,以自然资源权益收益制度创新为动力,盘活农村包括集体建设用地在内的各类自然资源,明确产权权益,建设自然资源要素流通市场,促进自然资源资产化资本化,服务和支撑乡村振兴。

启示二:实践“两山论”在湖南有着广阔前景。

湖南有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我省各类土地总面积2118万公顷。2016年,全省建设用地总量为163.71万公顷,其中国有建设用地为57.05万公顷,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为106.66万公顷。2015年,对国有建设用地进行了资产评估,资产总值为104306.13亿元。全省林地面积1221万公顷,其中有林地1018.3万公顷,灌木林地65.2万公顷,其他林地137.6万公顷全省水域总面积108.5万公顷,其中河流水面38.3万公顷,湖泊水面17.7万公顷,水库水面11.9万公顷,坑塘水面40.6万公顷,水资源总量2196.6亿立方米。全省草地总面积47.48万公顷,其中天然牧草地0.83万公顷,人工牧草地0.53万公顷,其他草地46.12万公顷。

坐落在湖南广袤大地上的绿水青山,是湖南人民最大的、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是湖南发展坚实的基础。以土地为主体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财富的源泉,是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领域。要从以往的扩张性、粗放型土地利用及土地财政发展模式,转变为新时代的自然资源保护与绿色开发利用有机融合发展模式,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调控引导,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自然资源作为经济基本要素,在整个经济转型升级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自然资源是“绿水青山”的载体,要积极促进自然资源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发现和效益显现,培育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新的经济模式,通过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确权登记、资产资本化、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显现激活自然资源价值,深入推进国有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培育自然资源财源,为财政创收,建立公共财政对国土资源事业投入保障机制,实现自然资源要素供给的转型升级。

作为一名从事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党员干部,在感受到差距、不足和压力到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信心,鼓足了干劲。决心要发扬勇于担当、敢为人先的精神,认真学习落实习近平同志在长江经济带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国土资源支撑和服务湖南绿色转型发展尽职尽责,作出应有的贡献。(作者系湖南省国土资源厅财务处处长王群)

 

创新思路、改进方式方法,推进我省耕地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结合我省实际和个人岗位职责,谈谈我对“放管服”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一些思考。

一、推进“放管服”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意义深远,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务必要将推进放管服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维护核心、维护权威的政治定位上来。推进“放管服”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重大决策部署,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既要认真学习领会其精神,更要站在维护习近平同志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贯彻落实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的高度,坚决落实“放管服”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要求,将其贯穿于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二、推进“放管服”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责任重大,对比中央要求和浙江经验,我省耕地保护工作在推进“放管服”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还有差距。党中央、国务院对耕地保护“放管服”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如对25度坡以上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严重污染耕地等有序开展退耕还林还草等。在战略发展层面,学习浙江一张蓝图干到底,“88战略”一干就是15年。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学习浙江真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放管服方面,学习浙江坚决把权力放下去,把监管和服务提起来。我省耕地保护工作在推进“放管服”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还存在差距和不足。如在 “放管服”改革方面,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验收按规定由省厅组织,耕保处牵头办理,在全省增减挂钩项目大量增加的情况下,验收时间拉得较长、效率不高;临时用地复垦方案现由省厅按批次进行评审,各地从上报评审资料到拿到评审意见,一般需要1个月左右,长的达到2个月,影响了建设用地报批时间。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一直以来,受我省资源禀赋的影响,“向山要地”、“向林要地”现象较严重,部分新开发的耕地交通不便、质量不高,存在抛荒、撂荒现象,造成水土流失,破坏了生态环境等等。

三、推进“放管服”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艰巨,下一步耕地保护工作必须创新思路、改进方式方法,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在放管服改革方面,近期,我们将对涉及我处的审批(核)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验收、临时用地复垦方案评审等影响建设项目报批进度的一些堵点问题进行认真研究,该放的坚决放下去,该由省厅监管的坚决管到位。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严格按自然资源部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严禁对有林地、公益林地进行开发,对允许开发的残次林地、园地等严格把关,在复核认定过程中,对生态保持好、林木茂盛、果树处于丰产期的,严格保护好。大力推进新增耕地(含开发、复垦、增减挂钩等项目)耕种落实,通过耕种,防止水土流失,保护耕地生态,同时保证投入的资金发挥效益。更重要的是要向浙江学习,研究全面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提高耕地保护主体积极性;完善补充耕地项目检查制度,对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和耕种情况随时随机进行跟踪和监管。(作者系湖南省国土资源厅耕地保护处处长辛建鑫)

 

提高我省建设用地审批效率的五点建议

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深化“放管服”行政管理改革和优化提升营商环境要求,更好助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借鉴浙江省的经验,结合我省实际,建议按照“把权力和责任放下去,把服务和监管抓起来”的原则,采取“放管结合,分级审查,统一审批,强化监管”的措施,大力改进建设用地审批环节,下放有关审查权限,优化用地审批流程,切实提高用地审批效率。

   1、明确职权、确定责任。参考浙江、广东、四川等省的做法,建议采取“差别化、分步走”的方式下放审批权限。一是向其他市县直接下放用地审批主要审查事项,如地类和权属的审查、规划的审查、占补平衡的审查、违法用地和信访的审查、履行征地程序的审查等事项,由市县对下放的审查事项形成结论性意见并由其对其意见承担责任,省厅在具体审批时不再对下放审查事项进行实质审查,同时相应精简报省厅用地审批的审查资料。二是对条件成熟的市县,采取委托下放的方式,将用地审批权限委托有关市县行使,由有关市县以省人民政府的名义行使用地审批权限,并由其承担该审批行为所产生的全部法律责任。

   2、集中审批、压缩时限。在下放部分审查职权的基础上,可以确定由一个处室集中承担用地审批职能,具体负责对省级审查事项的审查。除对特殊审批事项需研究提出处理意见外,厅机关相关处室不再办理日常用地审批事务,重点做好政策制定、审批监管和对基层的业务培训与指导。在下放权限和集中审批的基础上,可以大幅压缩审批时限。

   3、上下联动,提升质量。改变目前省级电子政务系统封闭运行的局面,开发运用适合我省用地审批“上下联动”的审查报批系统,对系统的报件自检、跟踪查询、信息反馈、缴费通知等流程进行再改造、再完善,实现省、市县平台共享、信息共享、数据共享,进一步提高用地审批工作的透明度,努力实现“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4、加强培训、从严监管。加大对市县从事用地审批工作人员的政治培训和业务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审批人员的政治意识和业务水平。同时建立事中事后监管和责任追究机制,通过全流程在线审批、在线监管、随机核查方式,确保过程可查、结果可控、违规可究。

   5、认真研究、细化方案。建议厅成立一个专门工作小组,赴浙江、广东、四川等地区进行进一步调研学习,理清思路,细化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作者系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建设用地处处长谢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