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年前,当王素玲第一次站在乡村中学斑驳的讲台上时,未曾想到,教育这条路会带着她穿越岁月长河、城乡阡陌,在那么多孩子心中种下爱的种子和希望的星火。二十三年来,她一直坚守在教育教学一线,始终保持对教育的初心和热爱,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耕耘、静候花开。
坚守一个信念,扎根山村十年
教师要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王素玲深知,理想就在岗位上,信仰就在行动中。2002年,王素玲大学毕业,虽然家在县城,又是家中独女,却来到衡山县最偏远的长青乡中学任教,常常十天半个月才回一次家。她的办公室兼宿舍在教学楼的三楼,无论春夏秋冬,她办公室的灯永远是熄得最晚的一盏。她把所有的心思和精力都放在教育教学上。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特别多,十二三岁的孩子少小离家,很不适应学校的寄宿生活。那晚,王素玲老师蹲在学生宿舍高低床的下铺前,给发着高烧的小林喂感冒药时,他滚烫的眼泪突然砸在王素玲老师的手背上:"老师,这被子有妈妈晒过的味道。"那一刻,王素玲老师意识到这些蜷缩在铁架床上的孩子,抱着的不是枕头,而是对远方父母的思念。从此,王素玲老师的日历本上爬满了红色的标记:十月初七是小雨的生日,想要一本皮皮鲁的童话书;每月二十八日小田的母亲工厂放月假,要借手机打电话;马上到元旦节,和孩子们办一场别开生面的晚会;县里要举办文艺汇演,山里的孩子也想去见见世面,我要组织他们排演歌剧《洪湖赤卫队》。山村学校工作很苦,但王素玲却放弃了很多次调去其他学校的机会,选择留在了这里,而这一留,就是十个年头,把自己变成了一根守护学校的翠竹。"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学生心中播撒爱的种子,学生同样也用爱来回馈。每年教师节,王素玲老师都会收到一句句真挚的问候。她曾任教山村学校的学生,在她的鼓励支持下有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大学毕业后也选择回到山村学校任教,并特意发信息给王素玲老师:"谢谢您!长大后我们就成了您!"
捧着一颗心来,温暖孩子一生
"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王素玲始终捧着一颗真诚的仁爱之心,用爱去温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2012年,王素玲来到当时衡阳市的华新小学任教,并担任一年级班主任。学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是拆迁安置村民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弟,需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关爱。王素玲现在还记得,一年级的小阳字写得歪歪扭扭,作业本总像被风吹皱的湖面,他的父母很焦虑,孩子也很自卑。王素玲通过和小阳谈心,发现他不是不想写好,而是手指的协调能力发育得比其他孩子迟一点,手对笔的控制做不到那么精准。发现问题后,王素玲把孩子冰凉的小手包进掌心:"咱们让笔尖跳舞好不好?"小阳的食指关节在颤抖,铅笔在田字格上划出蚯蚓般的痕迹。王素玲老师把批改标准换成"星星积分":横平竖直得一颗星,部首站稳得两颗星。当小阳的作业本第一次贴满五角星时,整个教室都在为他鼓掌。二年级的一天,小阳忽然把作业本举到王素玲老师眼前——工整的楷书像列队的士兵,原来那些在台灯下反复摹写的夜晚,那双被老师焐热的小手,早已把星光揉进了墨痕里。只要哪里有需要,王素玲就扎根到哪里。2023年8月,王素玲作为骨干教师被选调到新建的阳光小学。无论是班级文化创建,还是让首批入校的学生适应新生活,王素玲都是全心投入,激情满满,她用细心和爱心让新学校充满温情,让孩子们快乐地融入新集体。
深耕一片沃土,创新教学教研
王素玲知道,作为一名教师,光有责任心和爱是不够的,更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在教学上,她始终坚持既学习先进理念,又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在乡村中学的岁月里,虽然学校设施设备条件简陋,但王素玲始终相信最好的教室在天地之间,当城里学校用多媒体展示《春》的时候,她和学生正在油菜花田里寻找朱自清笔下的"赶趟儿"。农村学校的孩子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王素玲创新开展一对一、点对点辅导,从易到难,分层教学,大幅提升了学生的合格率和优秀率。在华新小学和阳光小学,创新组织图书漂流、写作、朗读者等特色教学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教二十多年,王素玲一直是一名默默耕耘在教学第一线的普通教师,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和成就,但在这场充满温情的守望中,王素玲甘愿以自己的平凡去成就孩子们的不平凡,并作为自己坚守一生的信念。
人物名片
王素玲,女,衡阳市蒸湘区阳光小学高级教师,衡阳市优秀人才、衡阳市中小学教师专家库成员、衡阳高新区小学语文讲座专家。先后十余次被学校、乡镇、县区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教学之星""先进教育工作者"。2024年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