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朵花都需要灌溉滋润,总有一天它会向阳而生。"残疾,这个看似遥远的话题,在现实生活中依然真实而具体。近年来,残疾儿童求学状况大有改善,国家教育帮扶政策犹如明灯,而这些政策的落地落实,则源于无数基层教育工作者的默默奉献。衡山县岭坡乡九年一贯制学校的青年教师贺新平,便是其中的一位光亮传递者。他的故事,始于一项看似简单却充满挑战的任务——送教上门。
2019年9月,21岁的贺新平满怀憧憬踏上了教育工作岗位,却很快体会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普通教学中的困难尚可克服,但当"送教上门"的重任落到这位毫无特教经验的新教师肩上时,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要面对的,是一位几乎没有自主能力的重度智力障碍儿童,这是巨大的考验。
破壁叩心门,化疑为信任
挑战接踵而至,语言就是第一道"拦路虎"。作为外地人,贺新平初到学生家中,完全听不懂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方言,沟通只能依赖同事翻译。更让他措手不及的是来自家庭的阻力,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家庭经济拮据,年迈的祖父母对"送教上门"充满疑虑,甚至直接递来一份签好字的《拒绝送教上门承诺书》。现实如同一盆冷水,浇在了贺新平心头。然而,他没有退缩,他深知叩开家门,更要叩开心门。他一次次登门,耐心细致地讲解政策和送教上门的意义,终于,用真诚化解了疑虑,孩子祖父母的态度逐渐转变,从排斥到接纳。贺新平随即展开工作,对学生的家庭状况、健康状况、现有能力进行全面评估,寻找送教的突破口。
百炼磨一课,滴水穿顽石
但困难远不止于此。由于长期封闭,孩子对陌生人极度抗拒,一靠近他,便会发出尖叫、做出激烈动作。面对此景,年轻的贺老师内心难免慌乱,但他深知责任在肩。他一次次尝试靠近,用极致的耐心和细微的关爱,小心翼翼地与孩子建立信任。为了教孩子认识颜色和水果,贺老师精心准备了各式各样的教具、手工水果篮。普通孩子可能瞬间学会的内容,而对这些特殊的孩子,往往需要成百上千次的重复。反复展示、反复讲解,即使一学期才教会孩子分辨颜色,半年才学会认识水果,他也从未想过放弃,因为点滴进步皆是里程碑。他坚信,唯有以超乎寻常的耐心去克服困难,才能让学生受益,让政策真正落地生根。
六年光阴流转,三百多个小时的坚持,从初次登门的忐忑到如今的从容坚定,贺新平的身影深深印刻在崎岖的送教路上,也印刻在学生和家长的心里。六年间,无数个本应回家团聚的周末,成了他固定的送教日或备课日。他的心,早已牢牢系在了那个需要特殊关爱的孩子身上。功夫不负有心人,孩子的变化在悄然发生着:抗拒少了,接纳多了,他们甚至能安静地坐在一起,进行眼神交流了!
贺新平深知,温馨的话语与真诚的行动终将唤醒沉睡的心灵。这位年轻教师每周行走在送教路上并非都是那么顺利,但每多一份坚持,就会多一点希望。教育就是遵从本心,坚守平凡,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即使沿途没有掌声和关注。从教6年以来,贺新平共帮扶了3名残疾孩童,当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感受到家校合力的温暖成效,他认为一切值得。初心不忘、步履不停,衡山县岭坡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又将迎来新的学期,贺新平也将如期踏上那条熟悉的道路。
人物名片
贺新平,男,衡山县岭坡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六年来,他始终坚守"送教上门"的初心,以爱心破除特殊儿童成长路上的障碍,用恒心浇灌每一颗需要呵护的心灵,在克服重重困难中点亮孩子们的希望之光。从教以来,多次获评岭坡乡"优秀教师",2021年荣获"衡山县教育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2022年获评"衡山县优秀班主任",用行动诠释着师者的责任与担当。